酷音悦之歌曲创作方法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酷音悦之歌曲创作方法的相关文章:第二讲旋律线一、什么是旋律线把一首歌曲的旋律肢解,分解成许许多多的“零件"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未曾注意过的事物。如把一个旋律加以简化,去掉节奏、节拍、长短和强弱,只剩下单个的、等值的音时,便看到了一条清...
第二讲旋律线
一、什么是旋律线
把一首歌曲的旋律肢解,分解成许许多多的“零件"时,我们会发现许多未曾注意过的事物。如把一个旋律加以简化,去掉节奏、节拍、长短和强弱,只剩下单个的、等值的音时,便看到了一条清楚的旋律线。在用五线谱标示之后,它的曲线便一目了然。其中可能包括着:
1.上行或下行级进。
2.上行或下行跳进,包括三度小跳和五度以上的大夥。
3.高潮点。
4.低潮点。
(同音重复是节奏范畴畴的内容,只作为一个单音。)
在没有强弱、长短的帮助时,较高的音占有优势,较大的跳进占有优势。如《静夜思》(世新、晓岭、刘薇词,宝林、林华曲):
这里除去句与句的衔接处有一个六度跳进(这种两句之间的跳进常不会引起注意)之外,大部分是级进和小三度跳进。而在五声调式中,小三度被认为是级进关系。这样,真正称得上是“跳进”的,就只有3—6和5—2两个四度跳进了。这种以级进为主,音域不宽(主要在中音区活动)的线条,很适合表现安静的意境。再如《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
除去两次3 2 1之外,全是各种跳进。对于表现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慨.是很
恰当的。
当我们学会了把旋律线“抽出来看” 的分析方法之后,去认识旋律,掌握旋律写作技巧,特别是在写作大型作品和多声部作品时,是很有用处的。(在后面举例时将不再列出五线谱旋律线,希望学者在心中做一番估算。)
二、旋律线的依据
旋律线是一种运动,这种运动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它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带有很强的理性与逻辑性,因为只有“合理”的运动才能生存。
旋律运动的依据是什么?或者说,旋律怎样运动才算是“合理”的?以下便是制约旋律运动的主要因素:
1.歌词的感情与节奏;
2.调式、调性、功能的需要;
3.风格、特色的倾向:
4.节奏、节拍、速度、情绪的设定;
5.乐句、乐段结构的要求:
6.高潮、低潮的布局等等。
这些因素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详细加以讲解。
三、旋律线的规律
旋律线的写作,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呢?古今中外的理论家、作曲家,总结出了一些笼统的规则,作为学生练习的参照。它们是:
1.级进和跳进要交替使用,连续使用太多的级进(超过三次)和跳进(超过两次)是不好的,容易有单调乏味之感。
2.大跳之前反向预备,大跳之后反向脱离(级进多于跳进)。如《歌唱二郎山》(洛水词,时乐濛曲):
在八度大跳 之前是向下小三度(可以看做是五声调式级进),大
跳之后,是连续向下大二度级进。再如《三百六十五里路》(小轩词,谭德常曲):
向上八度1— i大跳之前是下行级进,大跳之后是下行小三度。
3.一般不做同方向连续跳进,同和弦(分解和弦进行)除外。
为了研究跳进的运用,我们可以设定,要从开始,做一个向上的进行,可能有如下一些方案:
①是分解和弦.在进行上自然没有问题,但它的旋律感不强.更像是一个伴奏音型。
②可以看成是调式和声的分解和弦。中间有一个二度级进,使得两次四度跳不那么生硬,在旋律感上也较好。
③连续两次四度跳,就有些勉强了,好在后面的5音,可以和前面的5形成八度的呼应关系,在特殊情况下也许可用。
④后面的五度跳,使这一串音的进行出现了九度关系,更加吃力,但假如后面紧跟着下行到5音,则可以看成是②的变化形式。
⑤不可取。它虽然与前例只有一个音之差,但这个音却是非常关键的。前例中间的二度进行,使得后面的跳进得到了缓冲。而这一例的连续跳进却没有任何的依托:和声上互不相同,音程上没有呼应,不论是歌唱还是演奏,都是很生硬的。
⑥如处理得好,偶然一用也许可以。在四度之后紧跟五度跳,可能有些吃力,但它们形成了八度关系,似乎可以看成“变化的八度跳”,最后的音下行级进也可以使进行得到缓解。
4.避免级进之后再同向跳进。因为它们会使旋律失去平衡,难以有稳定感。如:
5.增减音程与不协和音程的进行要慎重,最好有预备与解决。预备的办法是同音保持或反向级进;解决的办法一般都是反向级进。处理一个小七度跳,可以有以下办法:
再如.《国际歌》(鲍狄埃词,狄盖特曲):
6.一个旋律要在适当的音域中活动,应以中声区为主,高声区或低声区都不宜过多停滞:使用音域太宽或太窄都不好。
7. 一个好的旋律,要有适当的高潮点。高潮点往往选择在中间稍后的位置(即“黄金分割点”——61.8 %处)。如《团结就是力量》全曲大部分
在一个八度之内活动。只是在第2 9小节处出现一个音,形成全曲高潮。这种布局很适合作为群众歌曲齐唱使用。高潮点稍稍偏后的原因是,这首歌有不可缺少的反复,是个反复乐段。
再如《谁不说俺家乡好》(吕其明、杨庶正、肖培珩词曲):
全曲十二度,从2到6。两个最低的音分别在第一、二句上,作为情绪的铺垫,高潮在“哎”处的第9小节,恰好就是“黄金分割”处。
这首作品具有流畅的旋律线,恰当的级进、跳进布局,适于独唱演员的音域,特别是“民族唱法”演员的音域。
下面对《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的前两句做更加详细的分析:
这个旋律自然天成,似行云流水般质朴,而其内涵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①②是八度跳前的下行预备,2音是个“助音” 如改用“经过音” 就完全乏味了。
③是①的升高、扩大,6音也是助音性质。
④是对前一小节的对应。
⑤是③的变化,给以强拍上的“强化”。
⑥是⑤的反向对应。
⑦是④的反向对应。
前2小节就把音域从 到i覆盖,使旋律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便于独唱的发挥。
应当说明,作曲家很少在写作之初就如此理智地加以推理、布局和计算。作曲家运用的是灵感、直觉和习惯。而在这些的背后是严格的训练.多少次痛苦失败的教训,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超理智的本能——这种本能是通过实践而获得的。
四、规则在创作中的应用
任何规则,“条条框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教科书对初学写作的人规定了种种限制:这也不许,那也不许。然而这并不是要限制人们的创作思路和灵感。它的目的在于要学员在极端困难,近似“严酷”的条件下,写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来。这种磨炼还会使学员养成一种严谨的作风,找到一些最基本的规律。经过这种训练之后,一旦获得“解放”,音乐的翅膀便会自由飞翔。所以,作曲者对这些规则不要被动地“遵守”它,而是要主动地“运用”它。在进行创作时,
旋律写作的最高要求是反映内容和思想情感。一旦内容需要,思想感情需要,或艺术风格、艺术个性需要,任何规则都可以打破。如果效果好,那么很可能又会形成新的规则。这种“打破”便是一种创新。(不过,这里我要引用一位理论家的话:缺乏基本功和技术上的拙劣,是不能用“创新” 加以掩饰的。)
在现实作品中,或民间歌曲中,大胆破格的旋律随处可见,如山西保德民歌《来成拜年》:
又如《拥军花鼓》(陕北民歌,安波填词):
连续使用小七度、大六度跳音,而且在大跳之后又连续同方向跳进。这些不
寻常的进行造成了个性化的、令人难忘的艺术效果。
下面我们分辑两个例子。其一是《黄河颂》(光未然词、冼星海曲)的第一句:
①从全曲的最低音1开始,很快达到了全曲的最高音,可以说是直冲霄汉。同向两次级进,再同向小三度、大六度跳进,像浪涛扑向岩石,一发不可阻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②从高峰逐步回落。是1 2 3 5的反向对应。
③已经落到谷底的旋律,又反弹起来。如果“一滑到底”就太白、太露了。
④经过曲折,最终稳稳当当停在主音1上。
整个旋律进行犹如一次洪波涌起,非常壮丽。
下例是鄂尔多斯民歌《泉水》:
这首民歌非常豪放辽阔,音域将近两个八度。 并且有许多连续同向进行:
以上两例看似“大胆”的、“违反常理,违反规则”的旋律,如果用和声的角度加以分析,却是很合乎逻辑,很“规矩”的用法。前例是一个l—IV—V—I的和声过程。不过作者使用得很活,不露出“分解和弦”的真面目来,他把分解和弦用活了。后例也是一种和声结构的反映,即四度叠置和声的分解和弦。这便是“连蹦带跳” 的旋律方式仍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柱,而没有失去平衡的内在原因。###
偷看......嘿嘿,真好看!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音频,应,用之,歌曲,创作,方法,第二,讲,旋律,"音乐乐理基础声乐器乐编曲歌唱混音教材教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4703335b6843bdf800406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