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九大流派,为何集中出现在明清时期?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古琴九大流派,为何集中出现在明清时期?的相关文章:古琴从问世至今,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流传下来的流派一共有九个,他们分别是浙派、虞山派,广陵派、浦城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岭南派。在这九个流派中,除了浙派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宋朝就出现之外...
古琴从问世至今,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流传下来的流派一共有九个,他们分别是浙派、虞山派,广陵派、浦城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梅庵派、岭南派。在这九个流派中,除了浙派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宋朝就出现之外,其他的几个流派,全都出现在明清时期。还不包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断代,没有传承下来的流派,比如中州派、江派。
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琴道》
伏羲造琴,怡情理性,反其天真也。——《琴操》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礼记》
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征、羽。文武增二弦,曰:少宫、少商。——《世本作篇》
根据上面这些典籍的记载,虽然在是谁做琴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但是可以知道的是,古琴出现的时间还是很早的。古琴虽然出现的时间早,但是盛世却出现在千年之后的明清时期,为什么在明清之前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并没有出现具有完备体系的古琴流派,古琴流派偏偏选择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呢?
古琴形制的完善
古琴从被创造出来开始,其形制经历了一个逐渐趋于完善的过程,中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并不是创立之初,就已经很完善的。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神农作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在这些典籍的记载来看,古琴诞生之初,只有五根琴弦,后来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加一根,才变成了现在的七弦琴。
在出土的文物中,不同时期出土的墓葬品中,古琴的琴弦数量又是不一样的。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琴是十弦琴,琴在后半部分突然变窄,整体形状如同一个铲子,底板和面板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粘合在一起,而是分开的。琴面也并不是像现在这样经过髹漆等工艺之后,变得很光滑,而是起伏不平的。
和曾侯乙墓年代相隔并不久远的战国女郎山墓中出土的琴佣,里面的古琴则和我们现在的琴相差无几了。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发掘的马王堆3号墓中,出土一张七弦琴,马王堆墓属于西汉墓,可见在西汉之前,古琴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琴弦数量的改制阶段,最终确定了七根琴弦的形制。
虽然古琴的弦制已经确立了,但是在这些出土的古琴中,无一例外都没有出现琴徽。琴徽的作用很重要,一方面是用来确定泛音的位置,另一方面还能确定各个按音大概的位置。没有琴徽,这些音的位置,只能依靠弹奏者的耳力去找,就如同二胡一般,这样无疑使得古琴的演奏难度非常之大,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很少有文人去演奏二胡,因为这个乐器的入门条件太高了。同样的,在琴徽出现之前的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演奏古琴的基本都是宫廷中的职业琴师,很少有业余的出现。孔子将古琴纳入到儒家六艺之中之后,儒家学者中才出现司马相如这种,少量擅长演奏古琴的人。
一直到了三国时期,才有琴徽的记载出现。
乃斫孙枝,准量所任。至人摅思,制为雅琴。乃使离子督墨,匠石奋斤,夔襄荐法,般倕骋神。锼会裛厕,朗密调均。华绘雕琢,布藻垂文。错以犀象,籍以翠绿。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
嵇康的《琴赋》中,“徽以钟山之玉”翻译过来就是用钟山之玉做琴徽,琴徽的出现使得古琴的演奏门槛变得很低,加之儒家对古琴的重视,古琴很快在士人圈子中流行开来。随着一次次的文化下移,古琴逐渐成为了普通人也能演奏的乐器,明代虞山派的开派宗师严天池,曾经跟随一个普通的染坊工人学琴。从事古琴演奏的阶层的扩大,为各种流派的壮大奠定了基础。
古琴记谱体系的完善
若次其曲引所宜,则广陵止息,东武太山。飞龙鹿鸣,鹍鸡游弦。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下逮谣俗,蔡氏五曲,王昭楚妃,千里别鹤。
《嵇康》琴赋的这段话中,包含的都是那个时代弹奏的古琴曲,除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广陵散》之外,像《鹍鸡》、《游弦》、《蔡氏五弄》、《别鹤操》等琴曲都已经失传了,这跟古琴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记谱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没有形成完整的记谱体系之前,古琴的传承基本依靠的是口传心授的方式,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很容易就会因为某一个传承人出现问题而导致失传。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了文字谱,用以记录古琴的弹奏方法,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课堂笔记。现存唯一的一部文字谱是《碣石调*幽兰》,原谱被收藏在日本。但是文字谱过于繁琐,“动越两行,未成一句”,是对其最贴切的形容。到了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发展创造出了独属于古琴的记谱方式——减字谱。减字谱出现之后,古琴才开始成体系的传承下来,也更加方便了后人的学习。
古琴理论体系的完善
桓谭的《琴道》,蔡邕的《琴操》,嵇康的《琴赋》这些著作都是古琴发展早期出现的作品,但是文学性和政治性比较强,比较实用的理论并不多。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肖衍著有《琴要》,谢庄著《琴论》,崔亮著《琴经》,陈仲儒著《琴用指法》开始出现了早期的理论建设。
到了唐代,文字谱和减字谱相继出现,使得专业的琴人能够在继承之余,将更多的经理投入到发展上来。陈康士遍游各地,掌握了几百首琴曲,最终汇辑成《琴书正声》十卷。海量的琴曲学习,使得他能够集采众家之长,“乃创调共百章,每调均有短章引韵,类诗之小序。”创新出的这种体例被一直沿用到了明代。
宋朝时,大量文人的加入,加快了古琴理论建设的步伐,古琴流派理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朱长文仕途不顺,于是专心琴学,著成《琴史》一书;刘籍在《琴议》中,开始有意识的将音乐分为:声、韵、音三个程序;陈敏子《琴律发微》中详细介绍了古琴制曲通论、制曲凡例、起调毕曲的理论。则全和尚的《节奏、指法》一书,则详细的介绍了各种指法的手势。这些理论的出现,使得后来的人能够更容易进入到古琴的殿堂之中,为后世琴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琴派理念的出现
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上面这句话出自隋唐时期的著名琴家赵耶利,可见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因为地域的不同,出现了早期的琴派理念。到了北宋,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成玉涧《琴论》中写道:“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京师派是皇家宫廷之内的琴家,广集天下之长,但是由于过于追求政治性,导致其在风格上呈现出过度的程式化,在后世发展中逐渐就被淘汰。江西派与民间音乐融合而成,在南宋时盛极一时,和京师派分庭抗礼,最后因为审美风格的变化逐渐走向衰败。唯有浙派,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发展传承至今。
到了明代,学琴的人越来越多,加之古琴音乐有着较高的自由度,即使是同一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往往也会因为其学识和阅历的不同,出现风格上差异,这些不同风格化的演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新的流派。如虞山派的开派宗师严天池,曾今跟随浙派琴师学琴。
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明代的出版印刷事业空前的活跃。音乐类书谱因为鼎盛的出版业得以广泛的流行开来。从明代宁王朱权主持编纂《神奇秘谱》开始,越来越多的琴人纷纷效仿,不同的琴家,其个人的琴学理论的得以流传开来,拥有了众多拥簇着,从而催生了古琴流派的诞生。
结束语
古琴流派能够在明清两代进入到巅峰时期,与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不断的创新发展密不可分,形制的逐渐完善、减字谱体系的完成、理论体系的创立、阶层的不断扩大、都使得古琴在明清两朝开始步入成熟阶段。在风格上拥有很高自由度的古琴,因为其风格的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古琴界的百花齐放。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流派,,明清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49baa651dcbe8ccf404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