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胡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浅谈二胡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的相关文章:二胡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就是培养二胡演奏者将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高度统一能力相结合,是对二胡演奏者综合表演素质培养。学生二胡表现力培养的关键在于传授演奏技艺的同时,开启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之门。近年...
二胡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就是培养二胡演奏者将技巧和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高度统一能力相结合,是对二胡演奏者综合表演素质培养。学生二胡表现力培养的关键在于传授演奏技艺的同时,开启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之门。
近年来,由于二胡热的兴起,愿意学习二胡的人与日俱增,但由于师资素质的差异,许多学习者演奏作品表现出来的表现力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在业余二胡教学中,该种情况尤是如此。许多学生的手指条件良好,但学了若干年,演奏水平仍上不去,演奏作品时机械呆板,缺乏热情,更不用说达到感人至深,能引起欣赏者共鸣和热烈回应的境界。
笔者曾见过这样的情况: 一次某大学艺术系学生毕业汇演,某生现场演奏了刘文金先生所作名曲《三门峡畅想曲》,虽然该生的演奏技巧全面,手指上下翻正,但听众却表情漠然。另一次是某小学校庆演出,一个七岁的女童拉的一首《紫竹调》二胡改编曲,却赢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的掌声。《三门峡畅想曲》,创作于 1960 年,是刘文金先生还是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大四的一名学生时创作的。他没有采用常见的民歌音调加变奏等流行的手法,而是在认真地捕捉豫西人民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情绪,运用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调,把它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去表述自己的,也是能代表大多数人们的看法,去向广大的听众述说着一个音乐家的观点。[1]这打破了多年以来二胡创作的沉闷性,为二胡音乐的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堪称为二胡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属于二胡演奏的九级曲目[2]。而《紫竹调》则是江南地区的民歌小曲、爱情小调,也是上海地方戏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常用曲调,在二胡考级中常常是作为练习曲目安排的,有的考级教材仅仅将其安排在一级曲目[3]。但这里的表现效果却出现这样的的反差,究其原因无外乎: 前者乐器虽难但演奏者表现不足,使得乐曲内容空洞,情绪苍白,毫无动人之处; 后者乐曲虽简单但她的演奏表现力极强,能深深打动听众的心。事实上,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在二胡的演奏中经常出现,这都是二胡教学者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中较少考虑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造成的。
那么,如何改革二胡教学,加强教学中表现力的培养呢? 笔者谨以在教习二胡中对于这个课题的两点心得来作答。
一、坚持“四辨能力”培养
作为音乐与乐曲基本构成的“音”,一般分为乐音和噪音,其中乐音的基本要素是音高、音强、音色、音值。二胡音乐不例外的具有这些要素,但是二胡不同于钢琴等固定音高的键盘乐器,也不同于吉他、琵琶等有音品的弹拔乐器,甚至与大弦和提琴类这些有指板拉弦乐器也有较大区别。它的构成决定于它独特的发音方法———通过琴弦与蟒皮协同振动发出声音,来描绘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它的音准也全靠手指按弦及弓毛擦弦的力度等来控制,因此对于初学者应在技巧启蒙训练同时培养其具备下列四项能力。
1、二胡声音的基本音色的辨听能力
2、基本音准( 音高) 的听辨能力
3、弓段不同、力度不同、同音不同弦、同弦同音不同指等情况下听辨音的细微差别的能力( 即对音强和音色的听辨能力) 。
4、不同时值音的组合下不同表现特色的听辨能力( 即对音值和音色的听辨能力) 。
务必使学生能准确判断,手指触弦后,弓毛擦弦时发出的声音是否饱满、扎实、富有弹性和穿透力,并能排除那些挤压、虚飘、呆板无弹性的声音,进而了解音的特性,养成他们“听”的习惯,提高其“听”的水平。特别是在初学期间,更需要加大“听”的练习力度,并努力地使学生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主动捕捉“二胡音”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在以后进一步提高演奏水平时将大有益处。当然,这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贯彻二胡教学和学习的始终,否则一味注重动作模拟,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会给演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带来麻烦。
二、坚持“练曲三步骤”原则
在具有良好的“二胡音质”听辨能力的基础上,紧接着需要训练培养的就是学生的二胡语言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主动再创造能力。这正是关于二胡表现力培养的关键,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将在此以单一乐曲的演奏训练为例,来阐述练习中的三个基本步骤。
1、独立原样通奏全曲———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首次理解力和感受力
独立原样通奏全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首次理解力和感受力。音乐作品的构成与文章构成相似,文章由单个的字符、短语,句子、段落依次扩充而成,音乐作品则是由单个音符到动机,乐句、乐谱、单个乐段扩充组成,其中乐句由于其具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表达,我们把它作为音乐表达的基本单位,理解音乐主题的基础性环节。因此,应首先把握乐句的抑扬顿挫,从简短的乐句入手,理清乐句音质内在联系,尽快的独立通奏全曲。
因为二胡是我国的国粹,主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以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为底蕴,表现力丰富,在音乐等方面都极具特色,并且由我国近代的二胡作曲家的不断努力,洋为中用,更大地丰富了二胡音乐的表现特性,所以要求学生严格读谱,重视乐谱标记,特别是力度标记,指法标记。努力原谱再现音乐才有利于演奏质量的提高,随心所欲为拉曲子而拉二胡是二胡学习和演奏之大忌。
需强调一点,过早地模拟演奏模本,过早投入感情也是要不得的。过早地模拟演奏是二胡初步演奏的误区。因为二胡的流派、记谱等不同造成同曲不同味,过早的依靠录音机,VCD 等视听手段,接触、演奏成品,势必大大扼杀二胡音乐的个性特点及演奏者对作品的首次理解力和创造力。因此,第一阶段中二胡教学者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理解并流畅原谱再现作品。
2、多次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主动“定位” 能力
当学生能够流畅的通奏全曲时,就自然地进入了下一步骤———全方位多次理解阶段,这也是一个感性经验积累的过程,即主动从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作品的标题,曲式等多方面理解,这时演奏者的理论知识愈多,全面认识音乐的可能性就愈大,这样对于把握作品的灵魂,升华演奏技巧都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从深层次上把握乐曲底蕴的创造力的关键所在,这是学生演奏个性初步形成的有效手段之一。
例如,演奏华彦钧先生的《二泉映月》,就必须了解该乐曲创作的特殊社会背景,了解华彦钧本人的社会经历,进而努力去体会华彦钧在身残的情况下流落街头到底会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创作这首作品的。《二泉映月》,原本无名,后取名《依心曲》。1950 年夏天,以著名中国音乐史家、民族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为首的采风小组,为阿炳( 华彦钧) 录音时,经阿炳同意将《依心曲》改名为《二泉映月》。[3]《二泉映月》的“二泉”是在无锡惠山著名风景地,称“天下第二泉”,此曲的标题便以此命名。但是对于此曲的表现内容,一直颇有争议,故本文选此曲为例来说明对乐曲多方位理解的重要性。作者是想要描写什么,还是想要倾诉什么; 是要表达对前途黑暗的绝望呻吟,还是对即将到来的光明的向往……
总之,望“题( 乐曲的标题) ”生义或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就在心中为一些乐曲定下感情基调是要不得的,这样做对后期二胡表现力的提高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和督促学生从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作品的标题、曲式等多方面理解作品才能比较准确地为音乐形象定位,提高其在二胡演奏时的表现力。
3、作品定性,个性定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理解音乐的能力
在做好案头工作,学生头脑中音乐形象基本确立之后,借助一些现代化高科技的音像器材、从视觉和听觉上同时完整的感受音乐成了必要。这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促使他们更准确的理解音乐: 既可以致使音乐作品定性,又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学生只有把不同演奏版本相互比较,反复聆听,才能主动与本人理解的音乐形象进行印正,自然地心灵深处会得到升华,进而将其情感调动起来,投入到表演活动中,音乐作品的形象最终形成,学生的二胡演奏表现力也在这样的训练中得以提高。将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体验,再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娴熟的演奏技巧表现,在听众和音乐作品之间产生共鸣,产生动力心强的效果,这才是二胡表现力培养的终极目的。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辨能力,感受并诠释二胡音乐,主动去理性认识二胡音乐,是开启学生丰富的情感之门的金钥匙,是提高二胡表现力的关键所在。坚持培养听辨四项能力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只有在注意培养学生的声音分辨能力的基础上,再坚持独立通奏全曲、深入二次理解作品背景知识和作品定性这三步走原则,才能对二胡的表现力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二胡教学,表现力,培养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4ae21fa8c1acecfcf0a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