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聂伯河到贝加尔湖畔——俄乌音乐文化与耳机器材小谈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从第聂伯河到贝加尔湖畔——俄乌音乐文化与耳机器材小谈的相关文章:俄乌冲突的战火已经持续多日了,作为一个HiFi博主,我从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就想到了一个选题,就是介绍一下这两个国家的HiFi产品,但是深入了解就发现,这两个国家的音频产业相比西欧北美和中日韩可以说是...
俄乌冲突的战火已经持续多日了,作为一个HiFi博主,我从俄乌冲突刚爆发的时候就想到了一个选题,就是介绍一下这两个国家的HiFi产品,但是深入了解就发现,这两个国家的音频产业相比西欧北美和中日韩可以说是乏善可陈。所以这篇文章就变成了讲故事环节了,我将从两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入手,介绍一下俄罗斯与乌克兰音乐文化的演变脉络以及他们的异同之处。当然,我还是准备了两条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耳机,如果对讲故事不感兴趣,只想看我评测耳机,那也可以直接拉到后半部分来看。
一千多年前,一支游牧民族选择在第聂伯河畔定居,由此诞生了最初的基辅城邦。后来,北方的留里克王朝统一了乌克兰平原,定都基辅,并建立起了基辅罗斯公国。罗斯文明也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而100多年后,当时的国王弗拉基米尔一世宣布正式接纳东正教为国教。宗教逐渐统一了全体罗斯人民的意识形态。西方的宗教文化也逐渐取代了粗犷豪放的草原游牧文化,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基干。以神与罚为主题的宗教音乐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斯拉夫人口口相传的民间歌谣相融合,构成了独特的基辅罗斯音乐文化。
此后的200多年里,即便城邦的地界偶有变化,但罗斯人一直在东正教文化的影响下踽踽前行。直到有一天,从东方草原席卷而来的鞑靼人用铁蹄打破了他们宁静祥和的生活。他们挥舞着弯刀,将一切敢于抵抗的力量屠戮殆尽。整个东欧版图也被划分成了靠近蒙古人统治的东部城邦与更靠近欧洲的西部城邦。罗斯人第一次感受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东西两端分割开来。这段历史也为后来俄乌两国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14世纪初,位于北方的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强盛了起来,他们不仅统一了周边诸国,还彻底击溃了鞑靼人的攻势,将东乌克兰再次纳入了自己版图,成为了独霸东方的欧洲列强。同时也在经济与文化领域,与正值文艺复兴的欧洲保持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在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铁腕领导下,俄国保持了上百年的繁荣稳定。他们对农奴制与教育的一系列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了底层人民身上的枷锁,为文化艺术的成长撒上了一抹甘霖。同时,俄国与西欧频繁的文化交流不仅吸引了大量文艺工作者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也带动本国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脱胎与东正教的俄罗斯本土文化开始与西方的启蒙思潮互相融合,孕育出了新生的枝叶。
彼时的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音乐方兴未艾。先后诞生了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巨匠。在他们谱写的一段段传世名作的熏陶之下,一位名叫安东·鲁宾斯坦的俄国少年走上了音乐之路。他的名气与成就虽不及前面几位大师,但他一手创办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为当时憧憬音乐艺术殿堂的俄国年轻人打开了一扇大门。大名鼎鼎的柴可夫斯基就是这所音乐学院的第一期毕业生。他创造性地将深受东正教影响的俄罗斯民间乐调与西方古典音乐相融合,辅以深刻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戏剧性,创作出了《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也对俄国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沙皇俄国的国力逐渐衰弱,地处西部边陲的乌克兰人民逐渐觉醒了自己的民族意识。就在此时,乌克兰也同样涌现出了一位善于采集本地民间音乐,并将其糅合进近代古典音乐的乌克兰音乐之父——米可拉·李森科。当人们开始听着不同的音乐,崇拜着不同的偶像,俄乌两国在思想和文化上渐行渐远。
十月革命的一声枪响为这个古老的国家带来了共产主义,而苏联的建立也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重新回归到了同一文化圈当中。在共产主义的指导下,一切文化产品都要为生产生活服务。于是,苏联的音乐艺术开始脱离了布尔乔亚式的高雅,在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向全民。而我们对这个北方邻居的脸谱化的印象,诸如乌拉、波波沙、喀秋莎、AK47、达瓦里氏、傻大粗黑、装甲洪流、西伯利亚大仓鼠、有事没事莽一波的战斗民族等等,都起始于这个年代。也正是在那个年代,诞生了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苏联歌曲,例如《喀秋莎》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悠扬而略带伤感的俄式小调,唱出了苏联人民的铁骨柔情,而歌词中无比坚定的报国意志与家国情怀也是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苏联军民的真实写照。整个苏联时代虽然在古典音乐上没有太多的建树,但也留下了很多至今还在传唱的经典歌曲。
乌克兰作为苏维埃大家族中的一员,与俄罗斯一同经历了卫国战争的洗礼,在后续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也经历了红色阵营的高光时刻。直至80年代苏联由盛转衰之前,乌克兰人民都是最坚定的联盟拥护者。但是好景不长,末期的红色帝国已无法给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更加靠近西方的乌克兰人也亲眼目睹了铁幕之外更加优渥,也更现代化的西方生活。随着帝国的轰然倒塌,为了寻求庇护,乌克兰也开始逐渐投入西方的怀抱。
从近年来俄乌两国的流行音乐走向就可以看出,乌克兰已经完全摒弃了俄式曲风,全面倒向西方的流行音乐。在乌克兰街头你能听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美国流行乐,而屈指可数的本土音乐,除了用乌克兰语演唱之外,也与西方流行音乐别无二致了。其实俄罗斯的流行音乐也受到欧美极大的冲击,但好歹带有俄罗斯民谣元素的流行音乐还能占据一席之地。那悠扬细腻的情感表达,与粗犷直爽的民族性格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俄罗斯音乐的灵魂,亘古不变。
好了,让我们把视线转回耳机。其实依照常理,苏俄在耳机方面并不应该贫弱:从硬件来说,那个红色帝国的理工科如此强大,耳机相关的材料科学和声学也是世界顶级,毕竟那么多核潜艇肯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从软件来说,我们刚刚回顾过他们的艺术底蕴,自然也不必再重复。
只不过,HIFI产业真正兴起的八九十年代,正是红色帝国崩溃之时,再加上俄罗斯一直在西方主流市场视野之外,因此在HIFI方面,以俄罗斯为首的前苏联地区少有声量。而在新世纪之后,俄罗斯和乌克兰在HIFI圈里也有了些冷门但很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和产品。
我手上的就是来自于俄罗斯,售价27800的kennerton thror与来自乌克兰,售价349美刀的verum 1 mk2。首先来看一下thror,外观方面,thror带有非常明显的前苏联工业设计遗风,硕大的头梁调节旋钮,全包皮设计,毫无掩饰的转轴螺丝,粗犷的腔体支架毫无美感可言,全都是在为功能性服务,突出一个傻大黑粗。
初上手试听thror时,它给我的感觉是平平无奇,中规中矩。很正点的欧洲风格剧院调音,但相比森海HD820这样的欧洲典型代表,thror在声场宽度上稍有不如,结像也没有HD820那么精准清晰,多听一会儿,换了一些曲目和音乐类型,感觉这个耳机又更像美系的GS3000e,因为除了古典之外,thror也同样杂食,在流行、摇滚方面表现出极好的动态感,人声也甜润美丽。但倘若如此,这款耳机也不过是一款普通的旗舰产品,它的毛味到底在哪里呢?但当我用thror聆听《牢不可破的联盟》、《神圣的战争》、甚至《苏维埃进行曲》这些男声合唱时,它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体验。那雄壮有力的动态层次和波涛般澎湃起伏的多声部结像,让我一时失去了用言语描述的能力,听多了,脑子里只有一句话:左手伏特加、右手波波沙、嘴里哼着喀秋莎,今晚白宫是我家!乌拉!这毛味简直太冲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来自乌克兰的verum 1 mk2。这些年提起乌克兰这个苏联工业明珠,我们的印象更多就是亲近西方、自废武功,这一点同样在耳机方面体现得很充分。作为乌克兰耳机屈指可数的代表,verum其实就是一个小作坊级别的产物,完全没有工业设计可言,其简陋程度还不如华强北的拼装货。像是弄了个简易车床,把东拼西凑的零件加工一下,组装出来的东西。不过乌克兰自脱离了前苏联以后,轻工业体系就完全凋敝掉了,整个国家除了军工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产业。耳机做成这样也情有可原。
这个耳机有其技术卖点,不过0.2微米银膜平板单元什么的,老实说,我没能听出太多的特色,但就总体听感而言,我认为这款耳机还是物有所值的,至少在同价位耳机当中,这款Verum1 Mk2绝对不缺乏竞争力。
平板耳机如今并不少见,但作为一项成本颇高的技术,平板耳机的低价位普及一直都很艰难,市面上5000元以下的平板耳机我也听过很多款产品了,但以我的经验来看,这个价位的平板耳机至少有一般都偏糊,并没有发挥出平板技术在解析和动态方面的优势,听起来并不比动圈更有特色。
然而Verum并不在此列,这款耳机风格明显偏向于监听类耳机的清冷素净,虽然没有浓烈的个性风格,但却通过出色的中高频解析、单薄却精准的结像、以及灵动的动态表现把平板结构该有的技术特点都发挥了出来。不过,我总感觉这种高级版HD600式的调音并不像这帮斯拉夫人做出来的东西,反倒更像是纯粹西方的审美。原来乌克兰搞了这么长时间的民族独立,终究还是被西方的思想文化全面裹挟,令人叹息。
其实把玩过这两款耳机之后,我反而对我们国家自己的HiFi产业更加有自信了,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耳机、播放器、耳放等音频设备,早已具备了和国外大厂一决高下的实力。正是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拥有强大国力,繁荣稳定的社会,成熟的工业体系的国家,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好。而对于俄乌两国人民,还是希望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和平可以早日到来。音乐能够跨过国界弥补人们心灵的创伤。peace and love!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从第聂伯河到贝加尔湖畔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4dc3c65fac99626570c65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