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探析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琵琶曲《火把节之夜》的艺术探析的相关文章:《火把节之夜》由吴俊生创作于1979年。火把节是我国彝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到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纷纷点起火把,整个山寨火光点点,蔚为壮观,人们尽情地歌舞。乐曲正是描写了这一生动的场面。一、以彝族火把...
《火把节之夜》由吴俊生创作于1979年。火把节是我国彝族人民传统的节日之一。到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纷纷点起火把,整个山寨火光点点,蔚为壮观,人们尽情地歌舞。乐曲正是描写了这一生动的场面。
一、以彝族火把节之夜为节点揭示生活的美
火把节是彝族同胞最为盛大的传统民族节日之一。那么,如何用琵琶乐曲来描述它、表现它、反映它,而且要集中、突出、鲜明地揭示出其美的特质,这是个难题。而琵琶演奏家吴俊生独具慧眼,驾轻就熟,把切入点选在了“火把节之夜”,并在这个节点上表现生活的美,为整部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作品首先采用小调进行推进。小调在音乐中具有浓郁而多变的调性特征,其音乐的场景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全面展示。音乐一开始用调式的属音与主音轮番交替进行场景的描述。音乐的主题在流畅自然又十分清新之中渐渐得到升华。尤其是进入31小节即转入G调段落时,大跨度的跳跃式转调,仿佛把人们从一个高度迅速提升到另一个更高、更宽的维度之中,并且在极速提升之中体验到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新颖的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角度独特,视野开阔,别有一番味道。作者选用“火把节”这一鲜明的节日为创作对象,在时间与地域方面具有充分优势,以节日的气氛和新颖的音乐旋律展现出了独特的民俗景象,渲染出一幅美妙而梦幻的画面。
当音乐进入G调后,情感更加激荡,琵琶的轮音与抹弦技法勾画出一个多层次的景象。音乐在两个声部复调式的描绘中,表达出人们喜悦与向往美好的心情。当进入47小节后,音乐在2/4拍快速推进下,走向了一种跳跃而欢乐的氛围之中。旋律与节奏互相烘托,音符与线系相互交融,激发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场景。
就这样,音乐在独特而新颖的角度下,掀起了一股股节日热浪。而音乐旋律在自然的交替中,流露出入们对于生活的美好追求。乐曲歌颂了彝族同胞豪放、质朴的性格,展现出一幅奇妙而又新颖的生活景象。
二、以多维时空的艺术特性表现节日美的特色
现实生活的美,体现在节日的美上;而节日美的生动描绘和表现,使生活的美感更加鲜明、集中和动人。由于作品中运用的多维时空艺术特性,使得彝族火把节之夜的节日美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当音乐进入中段第116小节时,旋律从前面的G调叉迅即转为E大调。这一转调,在高度上又上升了4度。维度的上升,高度的上移,在旋律的涌动下,把人的情感带入到一种全新的时空维度之中,同时也把人的精神视野推向了一个更为新奇的时空之中。
此时,主题在新的调性高度上展开,以全新的主题语气倾述着节日的喜悦。音乐在琵琶轮音与复调二声部的运动中,主题在起伏着、表达着,话语真挚流畅,情感浓烈澎湃。当音乐出现了三个声部的形态时,其织体更为紧密而厚实。三声部在琵琶的演奏中较为罕见,三声部演奏要求演奏者要有极为精炼而强大的控制力。此时,作者进行音乐主题的深化,渲染出无比浓厚的气氛,在音乐上以二部旋律来全力支撑,表达出了一种简炼而典型的音乐气质。这种典型的音乐技法,有力地支撑了乐曲在情感上的倾述。织体在空间上以三个维度展开,一是主题声部;二是主题追随和声声部;三是衬托主题与追随声部的起伏声部。这三个声部各自独立,同时又相互交合、相互依存。第一声部展开情感的主要描写,抒发了人的精神指向。第二声部追随上声部进行了立体式的追随与支撑,给予第一声部强而有力的支顶,表现了主题立体的表达力度。第三声部在配合主题的起伏中,表达出特有的伸展力。这一段简练的三声部表达出彝族人民真挚的情感和炽热的心灵。
当音乐进入134小节时,音乐的旋律又转回到G调,从这里到156小节,音乐以柱式为节奏段,在以级进式的力度向上迈进,音型节奏以后十六分音型为基点,把音乐推至高潮。在这里,作者以简练的节奏型为依托,以典型的模进式为主要推进动力,从弱到强,把音乐推向了全曲的高潮。此刻,人的情感在高潮来到之前已达到了最为激动的高度,在音乐的推动下,表达出人们火一样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三、以多声部的交织融合激发出崭新的人文情怀
在《火把节之夜》的音乐创作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为多声部交织、融合的运用。这种运用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总体来看,这种艺术技法的效用,能够激发出崭新的人文情怀,是这首乐曲的一大成功。
当音乐进入到第135小节时,调性又转到D大调。此刻,作者以极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了连接,这一段落音乐快速地交替连接。在技法上,运用琵琶的扫弦与弹挑的手法,相互击发,十六分音符在快速中显露出了强烈的力度气氛,再加上琵琶在强力的扫弦与弹挑的冲击中,力度更加厚重而强烈。其中,音乐织体运用了两个独立声部来表现:上声部是快速的十六分音型的密集连接;下声部是以开放式的和弦以柱式形态强势而出。当这两种织体形态相交合之时,融汇出一种热烈而又强劲的冲击力。这种;中击力,在琵琶扫弦的力度推助下形成巨大的波浪,并且顺涌而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之感。在这段音乐中,人的情怀被汇入了强烈的精神力量。在强烈的气氛之中,当人的精神与情感相互碰撞之时,心胸也被打开了,注入了一种动力。而这种动力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得到了提升与融合。
当音乐到达170小节时,进入了极为缓慢的慢板,即乐在尾声。尾声在慢板中缓缓升起,旋律进入了一种最为柔情的状态,音符相互倾听着、讲述着,以极为轻盈的力度表达着,在两个声部的交替中慢慢地连接。此时,琵琶在技法上,以挑、拖、吟等技法把旋律轻轻地带入到最后,主音与属音共同以泛音的气力结束了全曲。此时,人们的情感已随着音乐渐渐远去,精神与情怀得到了极大震撼,这一场景持续很久,让人难以忘怀。
结束语
综上所述,《火把节之夜》以凝炼的结构、简练的音乐语汇刻画了彝族奇异而神秘的生活场景,以其独特的艺术视野描绘出彝族人民幸福的生活景象,使琵琶这件民族乐器在与音乐的真实而奇美的融合中,散发出一种崭新而真挚的人文情怀,给人的审美精神注入了生动的、唯美的体验。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琵琶曲,火把节,艺术探析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4f53ad42dca5432c70f9d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