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青莲乐府》介绍及演奏技巧分析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琵琶曲《青莲乐府》介绍及演奏技巧分析的相关文章:《青莲乐府》做为琵琶传统的大套文曲,以简朴优美的旋律,以及对景色,人物的刻画,很好的诠释了文曲的特色,也由于音符较为简单,有利于行腔作韵和音色变化的训练,适合作为文曲学习的初始乐曲。然而,要把简单的文...
《青莲乐府》做为琵琶传统的大套文曲,以简朴优美的旋律,以及对景色,人物的刻画,很好的诠释了文曲的特色,也由于音符较为简单,有利于行腔作韵和音色变化的训练,适合作为文曲学习的初始乐曲。然而,要把简单的文曲演绎出令人心动神往的旋律,除了对乐曲技巧练习的熟练度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乐曲的研究,对乐曲背后的文化进行解读。把握住乐曲的"神"所在,才能使每一个简单的音符都鲜活起来,串成动人的旋律。
一、乐曲背景
在华夏5000年文明的大舞台中,诗词一直处于主角的位置上。而从艺术起源讲,诗与歌本为一体。
《青莲乐府》是李芳园根据乐曲的段落之名以及乐曲意境假借诗仙李白之号所定。李白号青莲居士,乐府则有暗喻诗歌之意。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其诗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青莲乐府》做为琵琶传统的大套文曲,以简朴优美的旋律,与李白之诗相连,以音隐诗,以曲描境,以境喻人,很好的诠释了文曲的优美与意境。
而《青莲乐府》并非李芳园所作。所查资料记录,此曲起初为4首单独的文板小曲,最早见于华秋苹(清乾隆1784~1859)《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卷中)浙江陈牧夫西板49曲中的“清平词”“凤求凰“三跳涧”玉连环4曲及“雨打芭蕉”的音调,并未联缀成套曲。而这些小曲可能在收录前便已在浙派琵琶中广为流传青莲乐府之名则是李芳园(近现代1850~1901)将4首小曲连为套曲后假借“青莲居士”李白之名所定,并收录于《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在李芳园的记谱中,各小曲也改名为“清平词”“举杯邀月”(调寄凤求凰)“风入松”“石上泉流”(调寄玉连环)。
二、各段演奏技巧及意境处理分析
现今,经过流传,派别等因素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曲谱。这些曲谱,多是删减不同,及选取的段落不同,也有的是小标题稍有不同。例如杨大钧演奏谱包括:引子,清平词,举杯邀月,风入松,石上流泉。李延松整理谱包括:举杯邀月,雨打芭蕉,风入松,石上流泉。现在演奏谱多为李延松整理谱,细小处,处理各家略有不同,但改动不大本篇以王范地琵琶演奏谱中的《青莲乐府》为例王范地演奏谱对曲谱的记录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法符号,改善了记录行腔作韵的方法,也对乐曲的节奏及小节线的划分做了客观的变更,使乐句的划分更为合理。方便演奏者对乐曲进行理解与演奏王范地演奏谱延用李延松整理谱的段落,但在细小处有所改动,首先,此版省略了雨打芭蕉”一段,使全曲更为精简,但在第三段“风入松的基础上加编了一些,使曲子更为丰满。在第四段“石上泉流”中做了一些处理,利用琶音的音色变化,轮指在琴弦上,中,下段不同的强弱的应用,更生动的塑造了“泉流”的动态形象,与乐曲后面出现的的泛音所表现的“水珠”形象相呼应。
(一)举杯邀明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与月,对于李白,一直都是最好的伙伴。无论他在哪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致淋漓之作。本段以此诗作题,即叙了事,又暗引出人。
此段为慢板,在优美的旋律中进行,跌宕顿挫一开始的6.5要朴实,厚重,用手臂的力量带动指头去拨弦(后简称臂拨),第2小结开始略微加速,使乐句自然流入。第三小节的右手用臂重带动大指侧锋由左上至右下挑,左手吟揉由静态音转化成动态音,音高波动幅度由大至小,每秒波动速率由密至疏。第4、5、6小节要注意拨弦的位置,“中”是指第24品到缚弦点1/2处,这个位置的音色松硬适中。“下位干中”与缚弦点1/2处音色更为刚硬。第20小节处半轮为节奏轮第21、22、28小节拨弦处在“上(一般为高八度位音色更柔美,空旷)第50-59小节多用16分音符的递进推动段落发展,渐强渐弱在连续16分音符演奏时的表达要掌握幅度,并要含有音乐内在的张力。后60-69小节进入段落尾声,注意虚音与实音的变化。
(二)风入松
把人比喻作松树,通常都是赞扬那些不怕苦难,意志坚定,有骨气,耐得住严厉考验的人,而李白的一身风流做骨也正把“松”这一品种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本段利用对风吹入松林这一景色的描写,勾勒出了人物如松般的品性与情感。由于“松”的质朴、大气沉稳,这一段开始的1至20小节可用浑厚不太明亮的音色做铺垫。整段演奏时,注意乐句的划分,开头1-10小节的强弱变化,在乐句换气时的对比要明晰。而从20小节后加入了提的手法,使乐曲加强了对比,于文静中见豪放,但要注意音量与音色的控制以及虚音实音的平衡。
(三)石上流泉
这一段主要写景整段利用音符的简化,旋律的拉宽以及琶音音色的变化,把泉水的流动,逼真的呈现于眼前。
在王范地演奏谱中,“石上流泉”一段将1-11小节做了一些修改。在单音弹跳的基础上,改为琶音轮指演奏,在加上琶音轮指位置的上下交替,力度强弱变换的处理使音色更贴近流泉12、13小节做链接后在从第14小节起,连串的泛音所表现出的水珠更是与前面的泉流相互照映,使乐曲更为生动丰富65小节进入尾声部分,渐慢后为散板,琶音模仿水撒开的感觉由松至紧。最后泛音收尾,给人泉流之后水滴入石的感觉,结束全曲。
三、小结
《青莲乐府》作为一首传统的文曲,对景色,人物的刻画,都做了很好的诠释。全曲各段均采用了中国传统器乐曲常见的68板结构形式。因此从整体观察,这种68板的结构,实际上奠定了各段落之间统一、联系的基础。而各段在旋律音调的基本因素辅助因素之间的行展引伸和贯穿发展关系,更从内部基因方面增添了它们之间的关联。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琵琶曲,青莲乐府,演奏技巧,分析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4fc0045d8e6d79f720f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