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山之舞》的艺术特色及演奏处理

作者:酷音悦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35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琵琶曲《山之舞》的艺术特色及演奏处理的相关文章:本文章通过对琵琶曲《山之舞》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技术处理等内容的分析,总结出琵琶曲《山之舞》各部分的特征以及演奏技法的运用。研究目的是为了让琵琶爱好者对于《山之舞》的演奏特点、艺术特征及少数民族音乐在现...

本文章通过对琵琶曲《山之舞》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的技术处理等内容的分析,总结出琵琶曲《山之舞》各部分的特征以及演奏技法的运用。研究目的是为了让琵琶爱好者对于《山之舞》的演奏特点、艺术特征及少数民族音乐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传承有初步的了解。

一、创作背景

《山之舞》由作曲家陈音先生于2008年创作完成,是当代琵琶曲创作的优秀代表作之一。其以贵州少数民族中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民俗民风为创作题材,以其特有的旋律为创作素材,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新鲜的美妙声响,将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与琵琶现代作曲技法完美结合,既保持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又体现出现代音乐气息。

二、作曲家简介

陈音,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弹拨乐声部长、琵琶首席,国家一级演员,四川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学会副秘书长。他曾先后师从韩淑德、潘凤鸣、王范地、林石城等著名教授以及汪派琵琶大师李光祖先生,并曾得到杨大钧、彭修文等名家指点。陈音先生热衷于民族音乐的创作发展,其主要琵琶创作作品:《山之舞》、《山之韵》、《秋月吟》等。主要改编乐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茶马古道行》、《阿诗玛叙事诗》等。

三、各部分艺术特色和演奏分析

对于《山之舞》这部作品,目前尚无人研究,笔者通过现场聆听陈音先生对此乐曲的示范讲解,并结合自身演奏这部作品而得到的一些体会,从而对乐曲的演奏特征方面进行诠释。

1.引子的演奏特征(1-13小节)

引子部分的演奏清新自由,第一小节由“泛音”和“长轮”组成,在演奏“泛音”时要模拟山涧中水滴落入溪中的声响,既安静又透明。“长轮”则要弹出一种吟唱山歌的感觉,第一小节最后一个音的演奏落在大指的“挑”,演奏者的气息也要随着音高的位置呼吸。
1.A段的演奏特征(14-97小节)
从A段开始,进入乐曲的主题,节奏由自由的散板转为活泼的小快板。欢快的旋律描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在山间跳舞的场景,演奏时要抓住旋律中的“点”和“线条”,“点”是指“弹”和“挑”,而“线条”则指的是“长轮”。第14-15小节,演奏者要将“分弦”、“半轮”、“弹挑”以及“长轮”快速并清晰的奏出,两小节的力度变化:强——渐弱——渐强。八分附点音符与切分音相结合,加上重音的演奏,更加增强旋律的节奏感。

乐曲的40-42小节,节拍为:7/8+3/8+2/4,这种混合型的节拍在琵琶曲中是很少见的,对于演奏者来说,带休止的7/8节奏也是不太容易掌握的,因此,在演奏之前,需要单独训练此类节奏型,待熟练掌握后再弹奏音符。在41小节,作曲家将三个音符用不同的指法演奏,其目的是改变音色,如果将中指和食指靠近覆手的位置弹奏,那么其音色会和前后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

3.B段的演奏特征(98—145小节)

B部分的主题是一首慢板的情歌,调性从A大调转为a小调,节奏由欢快转为抒情,在100小节,左手“推拉音”的演奏,像是一个人低声的倾诉,第三拍十六分休止符的出现,表现出欲言又止的心情。演奏“推拉音”时,左手要慢慢地拉出,再慢慢地收回,切忌快速推拉,同时也要调整好呼吸,在十六分休止符时要尽量屏住气息,休止符结束后再吸气演奏后面的音符。

第125小节的节拍由4/4变为2/4,单音“弹挑”渐变为“扫弦”,旋律已由小调转为大调,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在练习时,要先慢练,在换把位和过弦时,做到每一个音符清晰准确,熟练掌握后,再加快速度,把每个音符连起来,每小节做到无缝隙衔接。131小节“长轮”的频率加快,轮指稍长一点,再接后边的滑音。

4.C段的演奏特征(146—241小节)

C段属于全曲最热烈的乐段,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此段运用了大量的“扫弦”来描写一群年轻人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第150-152小节,作曲家采用连续空弦的。“扫拂”,引出后面激烈的§主题。演奏时注意“扫弦”接“半轮”的八分附点音符,一要突出重音,增强主题的节奏律动。196-202小节采用师贵州少数民族歌舞的节奏范型,无论是从力度上还是速莶度上都较之前有变化,尤其王是在每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标柔注了重音记号,从而推动音学乐向前发展。院第227-230小节是对196-202小节主题的减缩再现,由快板转为急板,预示萌着全曲的高潮,在练习这一段时,第226小节的四拍滑音要稳中带刚,确定好急板的速度,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盲目的加速度弹奏。演奏者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和力度,就需要更大的耐力来弹奏。

5.尾声的演奏特征(242-253小节)

乐曲从242小节开始,进入全曲的尾声,回归到A大调,是对引子主题的变化再现,第一拍的“扫弦”结束后,有“v”的标记,在演奏时要将这个气口做充分,再弹奏后面的音符,尾声部分的旋律力度较引子部分偏强,最后的结束音在重音的扫弦上休止。

四、结束语

琵琶曲《山之舞》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奏和旋律让我们体会到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山之舞》对于传承、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重大,同时将推动琵琶现代作品中的写作和创新技法的研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琵琶曲,山之舞,艺术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55ab00a556b3e43110fe6c6.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