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筝

作者:酷音悦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23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千年古韵——筝的相关文章: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仿古唐筝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中国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筝这种体形庞大、质量不轻的兵器就被遗弃了。所以眼下人们见到的筝都是以0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形态优美,并附有装饰。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根弦,弦轴装置在与码子平行的面板左侧,弦质为金属(钢弦或铜弦),演奏时一般右手戴玳瑁甲片(即指甲)。调弦定音为五声音阶(即首调)三个八度音域,多用G调或D调,F调或C调或A调较少使用

琴弦

早期的琴弦以马尾、鹿筋为原料,到了当下这段时期以尼龙钢丝弦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韵味,琴弦以德国进口钢丝为主,含碳量均匀,寿命长,手感好,以五音不全牌、宝泉牌、敦煌牌为代表,较受专业人士欢迎。

筝码

一般来说红木古筝配套红木筝码,楠木古筝配套鸡翅木筝码,紫檀古筝配套紫檀筝码,亦有说法以色木为筝码最佳材料,但是尚未有定论,筝码要求纹理垂直向下为最佳,上嵌牛骨,搁弦槽一般为对应琴弦的1/3深度为最佳。

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即“南筝”(潮州筝)和“北筝”(河南筝和山东筝),英国出版的《辛格罗夫音乐大辞典》的“中国音乐”词条中写道:“中国筝北方以河南、山东学派为代表,南方主要以潮州筝学派为代表。” 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又在南北筝的基础上分别衍生出其他几大整派,即“潮州、山东、河南和浙江”四大流派,到当代流派的区别已经很小了,几乎每个流派都兼具各家之长。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由于历史的关系和物质社会人们对利益追逐的执著,我们已经渐渐地淡漠了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繁衍传统文化的意识。古筝艺术在社会上的发展很迅速,许多中小学还设立了古筝兴趣小组等,开辟了传统文化进入中小学校的道路,成为了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许多古筝的社会培训,上至中老年人,下至幼儿,都可以通过古筝培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进而增加了传统文化的人气,提高音乐素质。弘扬民族音乐,也能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音乐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古韵,筝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58b7a999f4e78d4fc06f75b.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