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的方文山歌词创作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浅谈的方文山歌词创作的相关文章:浅谈的方文山歌词创作一般普通的听众说到华语填词人,首先会想到的两个人是林夕和方文山,甚至知道方文山的比林夕还多。而在专业人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推崇林夕的。这篇文章本来主要是讨论方文山的,但说道填词这...
浅谈的方文山歌词创作
一般普通的听众说到华语填词人,首先会想到的两个人是林夕和方文山,甚至知道方文山的比林夕还多。而在专业人看来,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推崇林夕的。这篇文章本来主要是讨论方文山的,但说道填词这行,就不得不提到其他的填词人。
提到方文山,那也就必须提到周杰伦。这对黄金组合的确创作出不少经典。方先生另类的遣词造句加上周杰伦怪异的曲风产生的化学效应给当时死气沉沉的乐坛注入一股热血。平心而论,之前的《上海一九四三》《娘子》,包括《双节棍》,都算得上是不错的作品。笔者也敢肯定,当时对于方先生的质疑并不多,反而欣赏的较多。但十年过去了,很多作者或者歌迷都意识到方文山先生的弊病,刻意的押韵以及意象渲染,造成歌词的不伦不类。方文山的产量其实不多,把他所有的作品拿出来做个比较,你会发现诸多相似的地方。几种词性的活用,生硬的意境抽挪。这几点,在他的著作《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诗》体现的更明显,随便抽一首:“到底要怎么邮寄/一枚灵巧的歉意 /被反复斟酌/细心折叠过的语气”,这首叫做《诗,于是被唾弃》的诗歌,粗略一看,感觉不错,实则全无意义,内容不就是在斟酌是否把一首道歉的信寄给女主角嘛,说邮寄歉意、语气能折叠,这样的低级用法相信上过高中的同学都会,但方先生就是把它发扬光大了。写歌词,在笔者看来,并不是表面的华丽,也不是文字的堆叠。说到底,都是为这首歌要表达的情感服务。方文山执着于玩文字,却忽略了情感的表达,这反而使歌词本身显得空洞虚无。想一想,就从大路情歌方面来说,方先生究竟有几首是深入人心的?周杰伦的情歌笔者都听过,算起来,也只有《珊瑚海》还凑合,一句“海鸟根鱼相爱,只是一场意外”对于处在两个不同地位的恋人的比喻还算恰当。笔者看过方文山的简历,觉得这首歌词也有他亲身的体验,当过送外卖的,当过电工灯社会底层的生活,物质年代,想必爱情也不会看顺利。然而纵观方先生的词作,很难找到其他经典的情歌歌词。笔者也不想拿他跟林夕比较,就跟其他台湾填词人比起来,在情歌方面,方先生也少了那份细腻与温柔。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是个人风格问题。笔者觉得,方文山的风格没问题,关键是情感表达的问题,能写出大彻大悟的填词人,必然有丰富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社会阅历。而方先生的词作中很难看到那种气质,只是在汉语中反复兜转。就像方文山在一首诗中所说的,这是个“押韵游戏”。方先生为独树一帜要付出代价。自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局,要想写出一点突破,说实话,很难。虽然方先生对传统的泛滥情歌嗤之以鼻,但自己也没有改变这种格局(至少在大路情歌方面),反而带坏了风气,一个个模仿者争先恐后的拷贝着“方式文道流”,包括黄俊郎弹头等,都或多或少的染上了这种风格。
在话语词坛,内地笔者不想多提,就台湾跟香港来说,似乎都处于一种自居的状态。台湾音乐人从来都认为自己才是华语乐坛的中坚砥柱,周杰伦蔡依林五月天罗志祥,天王天后独霸市场。而香港方面,总是不屑于台湾音乐,虽然从市场份额来说,的确赶不上台湾,但香港有一帮子有个性有思想的制作人,质量可靠。也创造出华语乐坛最优秀的专辑。前不久黄俊郎抱怨金曲三十年没选择方文山。这完全是黄俊郎先生没弄清华语词坛的状况。一方面是在台湾地区,方文山的地位频频被拔高,人生经历与一些歌词被选入教材被媒体炒得热火朝天(比方说《上海一九三四》)。另一方面,台湾地区虽然填词者多,但没一个能像方文山一样,公关做得如此周到。台湾不乏优秀的填词人,但都过于低调,很少被人提及,像姚若龙、姚谦、李焯雄等,都是很有实力的填词人,也是唱片公司企宣行销的重要推手。一个好的填词人,必然对唱片流程也要熟悉,因为毕竟现在歌词要依赖demo 的旋律,这就为创作设置了一些要求,所以要在规定的空间里发展就要求填词者必须有这方面的考虑。而纵观方先生的词作,除了给周杰伦以及杰威尔公司门下的成员填词以外,给其他歌手的歌词都很少,且很零散,除了给SHE交出了《候鸟》等还不错以外,其他的很少有传唱频率高的歌曲。在圈内,方文山也是个大牌,唱片公司在选择填词时也是冲着名气而去的,虽然对歌手专辑的实质意义上的加分鲜有------不仅是鲜有,有时甚至还破坏了整体专辑的和谐度。要知道,周杰伦+方文山的组合只有周杰伦唱才起到作用,这还只是局限在非情歌方面。最近在给余文乐《默背你的心碎》袁咏琳《瑰宝》等歌曲中,基本都是文字的堆叠,或者是把之前的素颜韵脚诗扩展成的歌词。毫无新意可谈。这样的作品,只能让一些初中生高中生着迷罢了。根本都没有什么深刻内涵可以挖掘。
这里必须分开说说方文山的“中国风”,虽然上文中喷了太多,但笔者必须承认,方文山的中国风的确给华语乐坛带来过一阵骚动。追根溯源的话,方文山不能算首创,之前就有黄沾等人的词作已经向其靠近,只是在具体定位上没确定。方文山还是将它发扬光大。方文山先生是个对历史很有兴趣的人,这一点笔者清楚,博客上经常提到过。方文山对历史的认识,总提到它的厚重与沧桑,这也在创作中有所体现。我归纳过方文山的中国风,论数量和质量,应该算最好的。虽然其中也有不少糟粕,但由于在中国风这一块,林夕黄伟文周耀辉少插足,而其他填词人交出的作品也参差不齐,(很多的中国风也只是用几个古典字句给其贴上标签,方便宣传)。所以总体上说,方先生的中国风作品还是要被肯定。从《娘子》《双节棍》开始,方文山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探索,但由于写得多了似乎找到了一种可依据的填词方式,后期作品都显得有拼凑嫌疑,最厉害的就是《兰亭序》这首中国风,完全是糟粕,从王羲之的字帖入手,然后就七零八落的凑一些意象,想必是之前《青花瓷》的大获成功,又想再复制一首。《兰亭序》不管的作曲作词,还是MV,都算得上是周杰伦中国风的糟粕。笔者认为,后期作品,只有《青花瓷》才是王道,甚至可以算的上是他中国风的巅峰之作。唯一的瑕疵就是收藏家马未都所指出两处常识性错误,实则不应该。之所以说《青花瓷》好,从他博客中的创作过程上来说,他是用心了的。用青花瓷的细腻比喻女人的心思,用瓷器的烧制比喻爱情的千锤百炼,恰当。遣词造句唯美,但又不是刻意在烘托气氛,方文山这次没有像之前的一韵到底,副歌转韵,显然是发现韵脚有太多局限性。至于里面的修辞手法,笔者不多提,都是熟悉的伎俩。当然周杰伦的曲子为这首歌加分不少,编曲上牙板与长笛等古典乐器的运用配合的天衣无缝。加上这首歌又是华语乐坛少有的长句子歌曲,能做到这样的水准,已经算是可圈可点了。之前的《东风破》《发如雪》《花恋蝶》,就歌曲本身来说,还是保持了一定水准,即便是拼文字,但跟曲子的结合都还是不过不及。对于中国风,虽然林夕先生颇有微词,也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市场运作以及现在的机制下,方文山的中国风还要维持一段时间。至少我在看了林夕先生的中国风词作后的感受是:好是好,但还是很难让大部分人接受。
方文山的创作,已经进入一个死角,如果自己不挖开,就很难走出来。这是方文山多年以来的风格,不是说要改,而是怎样在自己设定的风格领域里写出突破。笔者一直在想,方文山在定义一首好作品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标准。由于这种与众不同的作词风格,方文山也是自居的,对其他的填词人也是显出一种不认同的态度,在某次采访时,有问道对林夕的看法,方文山对林夕的评价看得出他对林夕是不了解的。这也难怪香港填词人时不时会出来讽刺一两句。听众对于歌曲的形式都有个度,笔者担心的不是方文山的创作,而是跟周杰伦结合,越来越让人感到强烈的审美疲劳。望方文山先生三思。
本主题由 酷音悦 于 12:11 移动###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的产生,同时也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个艺术世界如此奇妙,它综合了文学与音乐的精华,通过旋律与文字同时感染打动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俘虏,徜徉在歌曲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那么,除去旋律这个基本“建筑材料”以外,歌词是一种什么艺术品种呢?
一、歌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我们在众多的关于歌曲创作与鉴赏的书籍中曾做过专门的研究与调查,然而我们遗憾地发现,许多关于歌曲或歌词创作的书或论文,却连最基本的概念:即歌词到底应作何介定?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其科学性的定义应是怎样的?就连最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卷》及《辞海》等皆无歌词辞条。在现代流行歌曲日益成为一种非常重要且五彩纷呈的文化景观时,这不能说不是一种令人沮丧的发现。随着现代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歌词的独立审美价值愈益显得举足轻重。一句好的歌词,完全可以成为一定时期内当代社会精神价值和国人文化心态及生存状态的概括性写照。如《血染的风采》、《一无所有》、《黄土高坡》、《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等歌曲的歌词,就因其内涵的丰厚与深刻,在老中青少四代人中皆受到普###林夕这些词人不认同方文山只是他们的观点不同而已,林夕黄伟文的词风也并非主流,喜欢听7080年代的粤语歌的人都会体会到,林夕这个时代的风格真的和以前大相迳庭,我个人的理解是,林夕现在的词风过多的现代化,并且一味的求新,别说方文山,林夕在某种方面也比较喜欢堆砌辞藻,但方文山喜欢堆的是那种古香古色的词,于是乎一大堆人崇尚古典,林夕喜欢堆的一些闷骚的词,于是乎一大堆人崇尚闷骚。
至于对粤语词坛的看法,不我太欣赏林夕的词风,他过于崇尚思想的抒发,而忽视了文笔的运用,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8090年代一些词人差的好远,并且他在某些句子上的用词方面不顾及整体的感觉。黄伟文也这样,黄伟文纵然思想充沛,但是他整体的基本功确实不如8090年代一些词人甚至林夕,就看《浮夸》这首,很多用词上稍显生涩,就算顾及到粤语的词法问题,他的一些用词也太过于生涩,我觉得如果那这首歌给潘源良,林振强这些人处理一定会更好,当然也是在黄伟文的整体构思上。
至于林夕和方文山,我真是不了解某些人怎么这么有优越感,好像方文山被广大多数中学生喜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优势。我觉得国语歌词要写真的很流畅是很难,因为如果不对韵唱起来也会很怪,不像粤语。方文山是少有的我认为在内容上和文笔上兼顾的国语歌词人了,当然他也出过很烂的作品,像《兰亭序》纯粹为商业创作的歌曲。而林夕的某些国语写的更烂,他能够拿出手的国语作有哪些?《棋子》,以楼主的观点的话,这首歌词基本算是对韵的教科书了。《流年》,这首歌词在中学被我们拿来改病句。
比来比去,方文山和林夕两人半斤八两,一个重文笔轻思想,一个重思想轻文笔。###另外方文山本身也不是只写中国风,像《珊瑚海》《麦芽糖》《止战之殇》这种词还是有很深的文笔和思想。
Ps一下,我觉得林夕和林夕的某些粉丝总把思想挂在嘴边,实际上林夕的思想又是如何?对于人世的厌倦?对于爱情的什么什么感觉?就因为他非主流方文山主流,他就思想高,要说思想林夕还有那首比方文山《止战之殇》的对于战争的思考高?
“厌恶肤浅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肤浅”###多看多学###林夕这些词人不认同方文山只是他们的观点不同而已,林夕黄伟文的词风也并非主流,喜欢听7080年代的粤语歌的人都会体会到,林夕这个时代的风格真的和以前大相迳庭,我个人的理解是,林夕现在的词风过多的现代化,并且一味的求新,别说方文山,林夕在某种方面也比较喜欢堆砌辞藻,但方文山喜欢堆的是那种古香古色的词,于是乎一大堆人崇尚古典,林夕喜欢堆的一些闷骚的词,于是乎一大堆人崇尚闷骚。
至于对粤语词坛的看法,.....
-----------------------------
笔者觉得楼主对于林夕的解读有偏差,没有哪个人会把林夕跟方文山放在一起比较的。
如果你多了解一下林夕,才会知道林夕对于填词的运用于文笔思想上,是多么谨慎。
当然这也是笔者的一点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罢了,
这些问题留给大家来看。###林夕这些词人不认同方文山只是他们的观点不同而已,林夕黄伟文的词风也并非主流,喜欢听7080年代的粤语歌的人都会体会到,林夕这个时代的风格真的和以前大相迳庭,我个人的理解是,林夕现在的词风过多的现代化,并且一味的求新,别说方文山,林夕在某种方面也比较喜欢堆砌辞藻,但方文山喜欢堆的是那种古香古色的词,于是乎一大堆人崇尚古典,林夕喜欢堆的一些闷骚的词,于是乎一大堆人崇尚闷骚。
至于对粤语词坛的看法,.....
-----------------------------###这个词评写得有意思。
LS对两个伟文乃至香港词人了解得不多吧。虽然我一向不是林夕粉丝,但林夕自从音乐工厂时期开始,在词作上对社会议题的关注,绝非方文山等台湾主流词人可比——台湾音乐教父罗大佑从《皇后大道东》《首都》起至《美丽岛》,其主要合作词人也是林夕。04年《新闻女郎》《使徒行传》《废城故事》05年《万佛朝宗》《天下大同》《夕阳无限好》06年《大大时代》《天水围城》《只谈风月》《观世音》07年《原罪犯》《十方一念》 08年 《金粉世家》《四面楚歌》 09年《嫲嫲》《弱水三千》 10年《時代》《夏花秋叶》11年《六月飞霜》都是题材各异而写得不俗的非情歌
黄伟文也一样,并且尤其这几年来减产之后,几乎每首出品都颇具质素。同时,香港当下词人包括周耀辉 周博贤 林若宁 蓝奕邦 林一峰 陈咏谦 梁柏坚 农夫 等也都各有其非情歌代表作出现,就思想性而言,我以为早已经超过方文山。
台湾目前最好的主流词人,我以为是李焯雄。而若论填词最好的,我以为应是那些唱作歌手,第一位当属陈升,其次则包括苏打绿的青峰,他的好朋友张悬……单就文采而言,人家写的也比方文山写的更像现代诗。而若论题材,甚至新人里面如谢和弦等或是一些HIP-HOP歌手,我以为也写得比目前的方文山勇敢。
说回战争这个题材,我以为其实即便是陈少琪和MC仁写的《战争》也比《止战之殇》深入,方文山在很多方面的思考只是涉及到题材,但却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在之前我就曾经批评过他只是在歌词里做一个符号化的消费。提供阅读的只是那几个名词那几个意象符号,而并没有揭穿那层皮毛下的真相。事实上,反战这个题材,我以为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像LMF当年主脑MC仁那么深入且尖锐,甚至注意到了军备竞赛背后的国家 政府乃至财团这类幕后黑手。
PS:在流行曲词人里,我是霑迷,同样也喜欢林振强 潘源良 郑国江 刘卓辉 黎彼得 他们,以前也不喜欢林夕在某些歌词里的用法,过于造作;而他的行货更是诟病。但林夕在对于意象和典故上的使用,无论如何要比方文山好得太多,譬如《弱水三千》和《不来也不去》的文采用典都不能掩映个中的佛学禅理——林是以理驱典,而方是有典无理,境界相当之有落差(当然黄伟文在落花流水 沙龙 苦瓜 里的说理不着痕迹又是另一境界了)。至少我认为,林夕 黄伟文 周耀辉这几位是一个档次的,拿去台湾怎么也是跟以前的罗大佑黄舒骏现在的陈升夏宇他们来比,而方文山,不好意思,是在他们下面那一档的。###富士山下,林夕特点最大化的一首词
拦路雨偏似雪花(堆词)饮泣(生造)的你冻吗
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不知所云)
连调了职(过度口语化)也不怕怎么始终牵挂
苦心选中今天想车(名词动用,可以理解,口语化)你回家
原谅我不再送花伤口经已结疤
花瓣铺满心里坟场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彼此终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价
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林夕惯用的招数,在一大堆不知所云的词后加一句人生哲理,于是有人认为这首词写得很棒)
曾沿着雪路浪游(生造)为何为好事泪流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比喻不当,林夕最大的硬伤)
何不把悲哀感觉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试管里找不到他染污眼眸(不知所云,这一句和上一句有什么直接联系吗,试管这个词汇和和整首词有什么直接联系吗,比喻不当,依然硬伤)
前尘硬化像石头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我绝不罕有往街里绕过一周我便化乌有
林夕貌似最喜欢生造词,或是口语书面语一起运用,以表现他多么的超乎常人。他这点还真不如许冠杰,许冠杰的歌中,口语的歌就全部口语,像《半斤八两》,书面的就全部书面,像《夜半轻私语》,而像林夕这种不伦不类一会书面一会口语的词风能说得上好吗?方文山《止战之殇》中虽然主歌比较书面副歌比较口语,但是他是刻意做出来的反差并且效果也极佳,而林夕这种则是非常不和谐,难道硬要说他是两种文体都不擅长,所以才折中处理?
林夕比林振强,黄沾这些老前辈确实差了很远。###这么说来唐诗宋词当初也如今天的流行歌曲一般,为什么只有歌词留了下来,曲却没有?
另外,你也谈及的思想性这个东西,如果说林夕黄伟文的词是有思想的,而是只是文字上有明显的谬误,犯了低级错误,有何谈思想性?而你却是承认其是有思想的,岂不是自相矛盾~~~方的词可能正如你所说,用词比较考究,引经据典,但许多词都意思表达模糊,只有画面代入感,留给听者的想象空间却有限,除此,方自己都承认有个词库来供拼贴,试问:.....
-----------------------------
古代没有唱片,无法完全的记录音乐,记谱方式也不发达,自然没有多少音乐流传下来。在现在看来,为什么MJ会成为流行音乐之王,这可不是他的歌歌词多么好,他多么被商业化,而是因为他的音乐充满了个性,比当时的音乐元素更多,更具可听性。任何一个不以音乐为主流的乐坛永远都是畸形的。
接下来,你就强词夺理了,试问随便一个人写出一篇文章,就算错那么一些,还是可以或多或少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错了难道就没思想吗,错和对是主观,我认为他们是错的,但他们可以自以为自己用词十分正确。至于方文山他有他的风格,他确实有他的词库来拼贴,难道林夕没有吗,也许他的词库比方文山更多些,但至少方文山能够把词拼贴的很流畅,可以嵌合主题,让人们十分舒服。
Ps:话说林夕堆砌辞藻也相当有一手,《想哭》,林夕堆砌辞藻相当行的作品
曲:李思菘词:林夕编:吴庆隆
蓝尽我心一天地的烙印
凝聚了当天的光阴缠绕生根
那度眼神无端写了真
窥看着夜里人怎么可脱身来自你心一点泪一滴吻
沉淀了你我过去那质感如此逼真
趁夜正蓝毋须开一串灯
都发现旧灰尘当天的气氛如此接近但我想哭怎么你永远在笑
就似旧照没法改掉
就算想哭难避开当天欢笑
夜耗尽了白昼也枯掉
无论是多么的渺小
仍然令我的心再触礁,但我想哭啊!
就算想哭逃避你当天欢笑
夜耗尽了白昼也枯掉
无论是高低深浅
仍浮现你不改那浅笑
###学习学习###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听哥,由于对音乐理解不深,作为正经中国人的我就只有注重一下歌词了。
歌词好不好,我注重找公鸣。如果一首歌词让我觉得确实如此,那便是好词。
其实,太过华丽没有内涵,因古典而古典,我以为完全没必要。
一首好的歌词是那种不需要音乐也会让人读来深感如此,那怕它的简单的。
在这方面个人推崇罗大佑。对于某些人把他的偶像拿来和罗大佑比较,我只能表示笑而不语。###正是我要的东西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浅,谈的,方文山,方,文山,歌词,创作,浅,谈的,"音乐乐理基础声乐器乐编曲歌唱混音教材教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66f8ddea6d03b8ca50094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