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纯美 致敬永恒

作者:酷音悦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49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追求纯美 致敬永恒的相关文章:追求纯美致敬永恒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观后专家研讨会集萃(下)8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功上演。这是中国歌剧舞剧...

追求纯美 致敬永恒


  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观后专家研讨会集萃(下)


  8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原创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成功上演。这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参加“202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的剧目之一。



  歌剧《林徽因》以林徽因的生平为主线,展现了这位近代著名女作家、建筑学家在不同时期的形象,突出了她作为一位女性知识分子,对美好、真相及永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其美丽温婉的外表下知性、勇敢和独立的内心世界。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该剧集结了强大的主创团队:总导演田沁鑫、导演王婷婷、复排导演李利星;作曲金培达、编剧庄一、指挥周丹;演员方面,陈小朵、王晓青饰林徽因,高鹏、马添龙饰梁思成,毋攀、王杨饰徐志摩,吴涛、刘扬饰金岳霖等,可谓群星荟萃。

  同时,该剧舞台更是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中国古典建筑之瑰丽呈现了出来:在宫廷建筑与寺庙建筑的精粹集合下,勾画了“台基”“彩绘”“梁”“斗拱”“匾额”等中国建筑的殊美形态,铺陈出中国建筑之美。此外,该剧的咏叹调《莲灯》《一半》《请你相信我》等,歌词考究、旋律优美,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林徽因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以及对美之信念的执着追求。



  《林徽因》从创作到搬上舞台,历时两年多。剧院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创作环节,创作者也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深入生活、汲取营养、用心创排、边演边打磨。此次演出之前,该剧已于今年4月在北京舞蹈学院进行合成演出;紧接着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剧目,又在云南、贵州、江苏等多所高校上演;5月回京后,该剧在保利剧院再次进行试演。通过多场演出打磨,《林徽因》的艺术品质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提升。此次亮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无论是演员表演、舞台呈现还是乐队演奏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得到观众与专家的广泛好评。



  为了继续提升该剧,将其打造为本剧院的代表性精品,8月29日,中国歌剧舞剧院举行了歌剧《林徽因》观后专家研讨会,特邀各界文艺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为《林徽因》的提高出谋划策,使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完善。讨论会上,有关人士纷纷表示一定要以“出精品、攀高峰”的决心,全力以赴打造《林徽因》,使之成为代表国家艺术院团形象、体现国家艺术院团水准、展现中国民族歌剧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


  9月1日,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召集部分主创针对该剧的剧本、音乐、服装、灯光、音响、多媒体等方面再次进行了研讨。他结合研讨会上专家、主创以及部分观众的意见与建议,提出了多条修改意向,并表示要在该剧接下来的打磨中一一呈现。陶诚总结道:“歌剧代表着一个国家舞台艺术的高度和水准,是舞台艺术皇冠上的宝石,创作难度很大。歌剧《林徽因》从创排上演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距离经典还有很大距离。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排导向。因此,《林徽因》一定要坚持从观众的角度和审美出发,在修改中不断完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要继续努力、精益求精,力求将歌剧《林徽因》打造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之作。”###王祖皆(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知名作曲家):



  歌剧《林徽因》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前后花了近3年时间精心打造的。它是国家级院团的创演剧目,同时林徽因这一人物也非常吸引人,其题材也非常适合歌剧,因此大家对这部剧充满期待。观看该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林徽因》积极地探索了歌剧和音乐剧高度融合的音乐戏剧演出方式,证明了这种演出方式是可行的。如今,歌剧与音乐剧呈现出互相交融的发展态势,任何单一的风格都已不太能满足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要善于吸收、融合,以求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我们既可以搞比较规范的歌剧、音乐剧,也可以搞高度融合的歌剧或音乐剧。


  第二,一部作品,首先需要挖掘出主题的当代意义,其次要看它的故事是否动人,人物的刻画塑造是否鲜活。在探索林徽因这一题材方面,不同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歌剧《林徽因》的创作者采用了另一种写法,突出了林徽因的特立独行,突出了其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物性格,一方面表现出了林徽因杰出的成就和对美的极致追求,另一方面又淡化了她的情感纠葛,展现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真实的林徽因以及她作为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品质与担当。本剧中,考察佛光寺、设计国徽、保护古城墙这几段戏都不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林徽因》的配乐具有都市时尚风格,不仅旋律优美动听,也符合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气质。该剧的兼具器乐和声乐特性,颇具动感;而根据林徽因原诗所创作的《莲灯》以及表现林、梁爱情的二重唱《一半》,也都写得很艺术、很精致,充满了诗意。



  第四,导演与演员水平高。在导演统筹下,《林徽因》舞台呈现丰富,剧情转换、衔接自然,尤其是通过多媒体影像的运用,让“佛光寺”“国徽”都展现在了舞台大屏幕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满足了“读图时代”的观众从听戏到看戏的变化和需求。同时,该剧对环绕立体声的运用也让剧目增色不少,使观众同时得到视听的满足。此外,值得称道的还有陈小朵、高鹏、毋攀、吴涛这4位唱演俱佳的演员。尤其是陈小朵,她形象靓丽、气质高雅,在舞台上完美演绎了林徽因这一角色。


  另外,我也有几点建议。首先,《林徽因》还可以再加强音乐的戏剧性。要用音乐来承载戏剧,完成刻画人物、触发动作、营造环境、引导高潮等,只有音乐更强烈,才更有对比性,更能体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其次,本剧的情感表现力还可加强。林徽因是建筑学家,她对建筑有着浓烈的感情。需加强刻画林徽因对美的追求,因为这或许是最能塑造和提升人物形象的地方。最后,该剧还应打造经典唱段,完成从精彩到经典的跨越。就像《白毛女》有《北风吹》、《洪湖赤卫队》有《洪湖水浪打浪》一样,经典唱段对作品的艺术影响力有重要作用。如今的观众都在呼吁和期盼有好的歌剧唱段,然而,好的唱段必须通过精心打造才能得到,其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的咏叹调(或称核心唱段),多被音乐会、院校教材、声乐比赛选用;另一种是抒情短歌,其更加简单凝练、贴近群众,能够让大家产生内心共鸣。鉴于此,《林徽因》能否在追求美和永恒这点上提炼出一首简单、易上口又动听的经典唱段,将关乎这部作品能否最终留存于历史长河中。


  歌剧《林徽因》充分展现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整体实力,看得出来,其创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在目前的基础上,对于该剧的进一步完善,既要听专家意见,也要听领导和群众意见,进而从中找到平衡点。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听取群众的意见,毕竟任何作品都要接受群众和时间的检验。对于该剧的完善,不应盲动,要看准了再动手;也不要指望一次就改完了,毕竟艺术是没有止境的。总之,希望歌剧《林徽因》能日臻完美,取得更大的成功。###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文艺理论家):


  中国歌剧舞剧院为创作这出《林徽因》花了几年,整个主创团队为之倾尽心血地付出,非常不容易。在此,向剧院和主创团队表示感谢和祝贺,也谈一些个人感受。


  林徽因是一位非常有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和建筑家,她的经历很丰富,因此将其搬上歌剧舞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截取她所经历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与她有关的诸多历史人物中,选择哪些人构建人物关系,这都需要编剧好好考量。就目前来看,本剧的剧本基础很好,其中几个主要事件,如寻找佛光寺、保护北京城墙、设计国徽等,都展现出了林徽因作为一位女建筑家的成就和人生价值,不仅发人深省,还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同时,本剧的歌词很漂亮,非常有诗意。其中,设计国徽这场戏中的一曲核心唱段,不仅契合了国徽的特征,更将唱词进行了诗化处理,为全剧增添了唯美的色彩。



  就而言,该剧旋律优美动人、朗朗上口,而且对配器很讲究。歌剧的音乐不仅要好听,还应有各种不同音乐形式、不同音乐色彩的对比,这便需要作曲家和编剧对全剧整体的音乐结构进行恰当的推敲与布局。此外,在舞美呈现上,该剧运用了大量新媒体式的表达手法,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剧中对林徽因建筑设计手稿图的展现,很有新意。同时,该剧的整个表演团队阵容齐整,演唱基本功扎实,表演张弛有度。特别是女主演陈小朵,音色柔美又不失大气,演唱功底极深。


  所谓“中国歌剧”,是由中国艺术家创作的,讲述中国人物、中国故事的歌剧,与“民族歌剧”在具体所指上有一定的区别。因此,这部戏不必拘泥于“现代民族歌剧”的叫法,就称“中国歌剧”或“原创歌剧”即可。



  赵登营(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男中低音歌唱家):


  祝贺原创歌剧《林徽因》成功上演,整个演创团队付出的艰辛、汗水、痛苦以及收获的喜悦,只有歌剧人自身才能深刻体会,我对中国歌剧舞剧院多年来一直坚持民族歌剧的创作演出表示由衷的钦佩。


  第一,我喜欢第一幕“太太的客厅”,体现了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而且,这一幕的结尾创作很用心:在林徽因痛苦、不解、挣扎的最后时刻,通过在梦境中与童年的自己对话,给人们以新的希望,这是这出戏的价值所在。我认为,《林徽因》应该在各个大学演出,让年轻学子通过这出戏,学习林徽因如何守住价值底线、婚姻底线、感情底线、事业底线,从而激励他们做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情怀、有原则、有追求、有品位的人。



  第二,感谢人员。本剧的作曲以及乐队演奏,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演员演唱的作用。其中几个唱段写得既好听,又有民族特点,如林与梁的重唱《一半》,林、徐、张的重唱《新与旧》,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同时,也希望主创人员还能再思考一下整部歌剧的音乐布局,该剧个别唱段的音域过高,显得有些突兀,合唱队的声音应该融合统一,这样才能与整个剧目的气质相吻合。


  第三,感谢歌剧团的全体演员。尤其是陈小朵和高鹏,他们分别成功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林徽因和梁思成这两位鲜活的形象,起到了台柱子的作用。同时,一批年轻演员的舞台表现也让我眼前一亮:徐志摩的扮演者男高音王杨,音色明亮集中,像春天的阳光充满舞台;张幼仪的扮演者女高音初煦,声音温暖流畅,其略带伤感的音色较准确地刻画了剧中“旧人”善良、压抑的心境。但需要指出,演员们在塑造那个时期的中国文人时,应注意更准确地把握住当时知识分子的那种书卷气质,注意在唱与说中歌声与情绪的统一。尤其是,主演应该深入思考,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林徽因,是因为她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高贵优雅的淑女修养。###周雪石(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知名作曲家):



  中国原创歌剧的选材多来自重大历史事件、古代名人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等,像《林徽因》这种描写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精英的题材,则极为少见。


  看过这部歌剧,我有三点感受:其一,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歌剧。从舞台美术到灯光、服装、道具,从音响设计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都展现出了较高的艺术品质。该剧舞台呈现干净利落,没有那种赚人眼球的“花活”,体现出了主创团队认真严谨的艺术态度。其二,这部歌剧的二度创作值得称赞,剧中林徽因、梁思成的扮演者唱演俱佳。该剧中,林徽因的唱段最多,几首咏叹调音域极宽,而且一些唱段长时间在高音区徘徊,要唱好着实不易,而陈小朵却唱得游刃有余,颇有分寸地把握住了林徽因的内在情感和外在精神气质。至于男中音高鹏(饰演梁思成),其声音松弛、音色醇厚,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三,作曲家金培达的显然下了很大工夫。他的配器灵动自如、色彩丰富,发挥出了交响乐队在该剧中不可替代的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林徽因》是金培达的歌剧处女作,其严肃、认真、细致、讲究的创作态度一听便知,我要为这样的作曲家点赞。此外,建议剧作家与作曲家再进一步深入合作,强化戏剧发展的内在逻辑性,要进一步发挥音乐的戏剧性功能,不能仅仅停留在各个情节、事件的连缀和拼接。



  总之,祝贺中国歌剧舞剧院,祝愿歌剧《林徽因》能早日打造成精品。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追求,纯美,致敬,永恒,追求,纯美,致敬,永恒,"音乐乐理基础声乐器乐编曲歌唱混音教材教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4828dba2a9a04e9f20696f4.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