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箫艺术家陈强岑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南箫艺术家陈强岑的相关文章:陈强岑,泉州人,人称八闽“箫笛奇才”,福建省南箫专业委员会会长,是国家一级演奏员,福建省歌舞团的首席笛箫演奏家,目前已出版了《中国南箫》,《南箫新韵》等作品专辑;他创新研制的“中国南箫改革”荣获两项文...
陈强岑,泉州人,人称八闽“箫笛奇才”,福建省南箫专业委员会会长,是国家一级演奏员,福建省歌舞团的首席笛箫演奏家,目前已出版了《中国南箫》,《南箫新韵》等作品专辑;他创新研制的“中国南箫改革”荣获两项文化部科技成果奖。
出身南音世家
陈强岑出身音乐家庭,他的父亲陈冰机曾多次出任泉州南音乐团的团长。他小时候父亲就常常带他去看演出,耳濡目染,他对音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0岁时,他第一次听堂兄吹笛子,便被那清脆悠扬的笛声吸引了。陈强岑觉得笛声很好听,要求堂兄教他,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学校里,每到课余时间,他就拿着笛子在走廊或者操场上吹奏,并渐入佳境。此时,父亲也给予他很大支持,让他小小年纪就登台演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登台演出了,这在当年算很少见的事。”回忆父亲的支持,陈强岑不无感动。
就这样,一把小小的竹笛,一直陪伴着陈强岑的童年生活。他走到哪里,笛声就飘到哪里。在这优美的笛声里,有他的一份心血,一份热情,一份无怨无悔的执著。
主动要求下乡
尽管是独生子,不需下乡接受再教育,但他认为在家无法得到锻炼,18岁的时候,便下决心响应号召到三明清流县接受再教育。
在农村这几年的生活成了他人生中一份宝贵的财富。在与农民一起的生活和接触中,他从朴素的农民兄弟身上学到了许多,比如艰苦环境中应该保有的一份坚持,这也培养了他性格中坚韧的一面。“你要煮一顿饭,不去砍柴,你就没法生火;你要吃菜,不去种菜,就不能随时到田里摘菜;想要有米饭,没有起早摸黑勤劳地劳动,就不能换取工分去买米。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遇到问题不能抱怨,只能坚韧地面对。”
在三明农村的那几年里,山野田间,茶余饭后,乡亲们都能听到他那悠扬热情的笛声。白天干活回来后,他还经常和几个工友点着油灯进行合奏,吸引很多群众围观。“虽然条件很差,但是感觉很好。”就在这段时间陈强岑的吹奏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几年的农村生活,陈强岑以一把笛子活跃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上世纪70年代,文化娱乐相对贫乏的时候,陈强岑的笛子演奏成为农村许多农民朋友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笛子也成了他与农民沟通的桥梁,更是他农村生活的快乐源泉。
考入省团技艺得突破
正是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他的人生才有了新的转折、新的机遇和新的起点,不久后他被清流县宣传队录用,成为清流县文宣队乐队的一名骨干。再之后,鉴于他在农村艺术舞台上的突出表现,陈强岑被福建省歌舞团录用,得到唐德耀老师在艺术上的精心指导。来到省城福州,在省一级文艺团体里,他如鱼得水。
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市,却从农村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来的年轻人,对一个热爱吹奏艺术却一直寻找更广阔舞台的追梦者,能够融入省一级专业文艺团体里,感受音乐给他带来的乐趣,这是命运给他的一个很好的机遇,他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所以陈强岑每天都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刻苦练习乐器。在省属艺术大院里,在风景如画的福州西湖公园里,每天都能听到陈强岑的笛声。
面临更大机遇的同时,陈强岑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是来自演奏技巧。陈强岑认为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每天箫笛不离手、笛声不离口。二是来自乐队整体的配合。乐队是一个整体,几十把乐器,不同声部的编配,要求每一件乐器它所发出的声音要绝对协调。“一名独唱演员的表现是绝对的个人主义,但是一旦他回到合唱队,如果他还是想突出自己,那就是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只有融入集体,成为其中一分子,才能保持合奏的高度协调。一个大型合唱团,一个大型乐队,它的表现力是一致的,呈现出的音乐感染力是一致的,乐队的每个成员必须心灵相通,笛子又是大型民乐队的主奏乐器, 所以刚到省歌舞团与大型乐队配合很困惑,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达到默契的程度。”
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师承南北音乐大师
国内笛子吹奏艺术无论从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都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的艺术格调高雅,讲究韵味,曲调具有江南丝竹清新淡雅的风格,如中国水墨画般的细腻。北派艺术追求技巧的渲染,曲调粗犷高亢,热情奔放。这两种音乐风格都要求演奏者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内在的修养。
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陈强岑来到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师承北派竹笛大师冯子存和南派竹笛大师赵松庭。在传统南箫演奏上,深得吴孔团、施信义老师和泉州南音界老前辈的真传。这段时间的学习,使他的箫笛演奏艺术汲取了南北两派的艺术精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为他日后潜心研究南箫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时的他对音乐的处理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音乐感染力的发挥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先后灌制了六张个人独奏专辑,曲目涉及广泛,他用加键南箫演奏的《乡月三阕》获得首届“中国唱片奖”。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成员他多次出访日本、意大利、朝鲜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并赢得国外友人的热情赞誉。
改良传统洞箫,获文化部肯定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箫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分为北箫和南箫,南箫以泉州的南音洞箫为主。洞箫一直是泉州南音的四大件之一,它的声音低沉,适合表现凄凉的情景,有很强的穿透力。
对于出身传统南音世家的陈强岑来说,洞箫不仅寄托着他对童年生活情景的回忆,也是对父爱的一份怀念。对箫艺术的热情,使得他决心让箫这件乐器变得更为尽善尽美。
1981年,陈强岑开始了他对加键洞箫的研制。从此以后,他对洞箫进行了历经十几年的改良创新。经过几年潜心研究,1986年,他改革的第一把“加键尺八南箫”研制成功。在继承传统南箫柔美音色的同时,他把中国传统七声音阶的洞箫改革成果与西洋管弦乐队的二十四个大小调和十二平均律相匹配的调性律制,并且拓展了洞箫的音域,使洞箫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当年,他也因此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后,他又对洞箫做进一步的改革,研制开发了“高、中、低系列加键尺八南箫”,并于1988年再次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同时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学习“加键尺八南箫”,他撰写了《加键尺八南箫教程》,并同步出版发行了相关的录音录像资料。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南箫,艺术家,陈强岑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5223c3dfee1acea7c083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