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指诀窍“松中求力、按令入木、弹欲断弦”

作者:酷音悦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92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运指诀窍“松中求力、按令入木、弹欲断弦”的相关文章:“松中求力”放松是古琴运指技法的基础,在初学时就应重视。古人形容弹琴妙处在“用力不觉”,不会放松是永远达不到这点的。尤其是在较难曲目中,快速的过弦技巧、吟猱等,无一不是建立在放松的基础上。这与学太极拳...

“松中求力”

放松是古琴运指技法的基础,在初学时就应重视。古人形容弹琴妙处在“用力不觉”,不会放松是永远达不到这点的。尤其是在较难曲目中,快速的过弦技巧、吟猱等,无一不是建立在放松的基础上。这与学太极拳、学骑车、学游泳一个道理,初学时容易多余用力,全身跟着较劲,越是这样动作越不协调,所以初学时应特别注意进行放松训练,如此方能很快做到协调自如。“松中求力,松中求技”,松好比是基础,而一切技法与力度都应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不可本末倒置。



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有云:故古人抚琴则曰“弹欲断弦,按如入木”,此专言其用力也,但“妙在用力不觉耳”,夫弹琴至于力,又至于不觉,则指下虽重如击石,而毫无刚暴杀伐之疚。”这里的“妙在用力不觉”指出了用力的关键。徐上瀛还指出:“五音活泼之趣,半在吟猱,而吟猱之妙处,全在圆满,宛转动荡,无滞无碍…” 显然,不放松是不可能达到“宛转动荡,无滞无碍”这种效果的。

古琴九嶷派创派宗师杨宗稷在《琴学丛书》中亦有心得:“弹琴至得心应手,左右指下,望之不觉其用力,实则进退抹挑,声声具有击鼓撞钟之势,然弹者听者非至精不足语,信乎琴之难也。”那么如何才能通过练习达到出音坚实饱满“声如击鼓撞钟”而同时又“用力不觉”呢?从我们的教学经验中体会到:欲想弹实,初练要弹虚;欲想弹强,初练要弹弱。形体先松驰下来,再逐渐加强必要的力度。经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表明,按此正确方法习琴的学生,开始似乎指力很弱,但在三年后指力越来越强劲有力,同时手法松弛自然无僵劲,有些学生考上了国家级的专业音乐院校,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事实证明这样方法是正确的。

“按令入木”

“按令入木”是指左手在按音和走音过程中的控弦能力,以达出音坚实而不虚浮的音色效果。这种坚实并不是僵劲和多余用力,而是意念上要求类似于太极拳、形意拳的“意紧形松”,这里的“紧”不是紧张的意思,而是意念上要充实、不散漫、有明确的目的,如此方能达到外柔而内刚的效果。而这里的“松”,不是松垮、松懈的意思,而是“松而不懈”,意识上要使出音达到坚实、稳健的目的,同时形体上放松,又不能真的完全松懈,应适度保留维持手型的力道,使左手小臂和手掌的重量自然集中在按弦指上,重量自会将琴弦压实。唯有如此,意、气才能顺达指端,这时稍加运力即可出音坚实。反之,手臂紧张则会抵消自然重量,使手臂悬空,按弦反而虚浮,初学者明明自己使劲了可是左手按音、滑音出不来音或出音不清亮、没有余音,多半是此原因。过于用力还会因手腕、掌、指的紧张而“胶着不灵”,势必会影响手指过弦和吟猱的顺畅。

“弹欲断弦”

“弹欲断弦”指的是右手弹弦发力诀窍。在古代,古琴上张的是丝弦,其特点是音量较小,尤其是弹泛音时,如果右手下指没有力道,弹出来的音就不够清亮。在当代,有各种材质琴弦,虽然有的琴弦音量已经比古时丝弦更大,但初学者容易下指虚浮,弹出的琴音绵软无力,这时就要求掌握“弹欲断弦”的诀窍,以达到出音坚实的目的。

那么右手如何能做到“弹欲断弦”?一是要求手法正确:例如“挑”的时候要求右手大指助推、食指悬指过弦(食指在挑之前悬空不要碰到琴弦),挑的时候食指直接从空中向前向下击弦而过,切不可预先顶住弦再发力;而中指的“勾”,分为靠弦勾和悬空勾,发力点均在根关节(掌指关节),“重抵轻出”,向后向下压弦,发力迅速,自然放出琴弦得音,便不会有发出双音之弊病,切不可用手指小关节发力抠弦。 二是要求下指干脆:使用寸劲(瞬间发力,而不是全程较劲),这不仅是力度要求,更重要的是过弦一刹那的速度,在将要击弦而过的一瞬间发力突然加速,如此出音则不拖泥带水,音色干净。如果右手始终僵硬不放松,是不可能有速度的;而一味只重视力度,琴音就会偏强,变得刚暴浮躁,而失去洁净。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诀窍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657d92c5ea3e3455610072e.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