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词歌op38no5的曲式

作者:酷音悦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655

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了无词歌op38no5的曲式的相关文章:这个曲子的结构挺有趣的,不符合最典型的曲式模板。首先谈一下关于“曲式”,狭义的“曲式”——即指出音乐作品怎样属于某种曲式模板——不同于音乐结构或音乐分析,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易引发争议的音乐理论,在西方...

这个曲子的结构挺有趣的,不符合最典型的曲式模板。
首先谈一下关于“曲式”,狭义的“曲式”——即指出音乐作品怎样属于某种曲式模板——不同于音乐结构或音乐分析,是一种比较机械的、易引发争议的音乐理论,在西方音乐中更多地用于教学(便于让初学者迅速领悟音乐谋篇布局的方法)而非分析。专业的音乐分析不会将“该作品属于哪种曲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尽管曲式概念会影响作曲家,但曲式只是对音乐作品的归纳,音乐作品并不依附于曲式。



门德尔松的这部作品究竟属于哪一种曲式,这个问题价值很有限,因为它无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作品中的思维。
首先从整体上明确:这是一个小型曲式,它没有重大的对比,材料、情绪都是高度同质的。因此它不像是复三部曲式或奏鸣曲式。

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材料有这么三个:
a,一个特征明显的旋律,它富有很强的歌唱性


b,一个从a的节奏型衍变而来的动机,它只是一个碎片,通过模进营造展开性段落





c,一个a的左手织体变化而成的连接句





从三个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a是母体素材,b和c都是a中的某个元素单独拿出来生成的。三个材料的情绪完全统一,无法构成对比性段落。

全曲便是由这三个材料组成的,布局如下——
a-b-trans.(a)-c-a-b'-a-c'-coda.(a)

这个布局有些奇怪,既不是二部性也不是三部性,更不是回旋性或变奏性。虽然乍看难以归类,但细分析它有一个明显的结构思维——从a出发(没有终止式),经过别的素材,到达属持续音;之后回归a,重复这一过程。所以它的大结构可以被归纳为:A【a-x-V Ped.】,这个结构的和声思维是【i-x-V】。那么上述结构就可以这样分组——

A【a-b-trans.(a)-c】-A1【a-b'】-A2【a-c'】-【coda.(a)】

它的和声布局即:【i-x-V】-【i-x-V】-【i-x-V】-【i】
除去结构外的coda.不算,这样一个A-A1-A2的结构,或说abc-ab-ac的结构,我把它归为单部曲式,或说一段体。这个段落重复了三次,第一次像是纲领,把三个素材全部浓缩地呈现出来;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具体阐释,分别将b素材和c素材进行展开——仿佛一篇议论文,先抛出总论点,再逐条证明——这种“总-分-分”的结构巧妙地达到了每个段落长度的平衡。其中a素材没有展开,显然因为它贯穿始终,出现太频繁,没必要再占更多的篇幅。


此外,这个作品的调性、材料布局还表现出奏鸣曲式的特征,这显然是出于故意的设计,令音乐结构扑朔迷离、趣味盎然。

如果把a看成主部主题,把c看成副部主题,把b看成连接部素材,那么上述A就可以看作呈示部,而A1则是展开部,A2是再现部——且含有调性服从。根据格罗夫词典的论述,展开部与属准备、调性服从、完整再现是辨认奏鸣曲式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本曲似乎都符合了。因此分析这首曲子时有必要指出它与奏鸣曲式的暧昧关系。

但这不等于这首曲子就是奏鸣曲式。因为从其余任何角度——主题构造、风格情绪、和声布局、音乐体裁、历史时代——观察,它都和奏鸣曲式毫无关系。譬如它缺乏终止式以建立调性,它的主题不像是奏鸣曲式的主题,它缺少终结呈示部和再现部的小尾声等。


当然,如上文所述,纠缠名称终究意义不大,只要把细节分析到位了,哪怕就管它叫奏鸣曲式,或者单三部曲式等等,亦无不可,顶多有强词夺理之嫌。可倘若细节分析不到位,名字叫得再正确也不是一个有价值的分析。###不错我分享了啊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收集和整理的无词,歌,op38no5,的,曲式,这个,曲子,的,结构,挺"音乐乐理基础声乐器乐编曲歌唱混音教材教程相关内容,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帮忙分享这篇文章^_^

本文来源: https://www.kuyinyue.com/a/666f8fc2412bd751f404a72d.html

分享到: